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需要观念既是社会资源分配基本原则之一,又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运作的基础,是世界各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核心议题。中国社会缺乏需要观念及相关实证研究。本文描述广州劣势妇女需要观念实证研究过程与主要发现,探讨需要观念研究对社会福利政策、服务和理论研究的含义,反思需要观念研究对研究者专业、学术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法律是残障群体争取权利的根本,立法背后的残障观念选择直接关系到残障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切身利益。残障研究起源于西方残障群体争取权利和认同的残障运动,尽管残障运动的形式与内容在各国有别,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过往将残障归结为个人悲剧的固化观念,转而将身体损伤与社会障碍区分开来,形成了社会模式和权利模式的新型残障观念。这种残障观念得到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文件...
对于集体行动的解释,传统理论有奥尔森为代表的个人利益论,以及涂尔干为代表的集体观念论。本文指出,在解释集体行动时,“利益与观念关联”的理论路径更具有解释力,而这一理论路径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及道德博弈论中都具有相关的理论资源。
人的权利和尊严是人权的“构成性多元”要素,后者为前者提供道德支撑,是更隐性的价值标准。当前中国民众对人权的认知尚欠缺一种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自我审视和相互理解。大部分民众具有人性尊严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尊严,但这种认识容易受社会条件的影响而形成一种人格评价。民众更倾向于认同每个人享有尊严意味着获得他应得的那份尊重,但这同时要求人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并不断付出...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以空前力度铁腕反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人民群众是反腐败的重要依靠力量,系统考察人民群众关于腐败的认知、期待与评价极为重要。调查发现,我国民众对腐败内涵的认识较为宽泛和模糊,有将不属于腐败的行为“联想”为腐败的扩大化理解倾向。民众认为,我国腐败状况较为严重,以政治和行政领域为甚,“权力中间地带”的官员更易腐败,拜金...
迄今指1956年。——译者注为止,许多人从不同角度检讨过中国的特质,以下即其一例。
需要满足是社会福利的主要研究议题,但是,定义需要却十分困难。本章指出, 研究需要要从分析研究的前提开始。需要研究的前提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在社会人的前提下,需要被视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行为动力。社会福利研究将需要视为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在其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缺乏的状态。人的基本需要如果不能满足,这种缺乏状态将损害人的生命意义。与此相关,需求是对于某个具体物品的...
综上所述,社会权利是保障公民需要满足的基本权利。在社会烙印、自立与依赖、自由与社会控制、接受社会福利与工作、参与决策等方面,社会权利的实现仍然存在争论。欧盟把消除社会排斥作为实现社会权利的基本内容。 研究社会排斥有多元的多学科的角度包括注重社会排斥的过程、注重社会排斥中的行动者和机构、关注不同层次的社会排斥以及从融入入手进行社会排斥的研究等。 在本章中,研究...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