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弱势群体贫困

妇联组织:挑战与未来

妇联,作为中国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完整的组织机构、最大影响也最有权威的妇女组织,对中国妇女争取社会平等权利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她的自身运作机制与发展,无论在过去、今天还是将来,都影响着中国妇女的发展进程。所以,关注中国妇女的命运就必然要关注妇联组织的发展,研究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趋势,也不能不研究妇联组织的变化趋势。

作者:金一虹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非政府组织话语及其对中国妇女组织的影响

问题就是妇联是否是“真正的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作为对否认妇联是NGO的回答,中国政府正式宣告妇联是“中国最大的提高妇女地位的非政府组织”。但在国内,在妇联1998年秋召开的第八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修改的妇联章程中,仍然沿用“社会群众团体”的称谓。在它的大会文件及正式谈话中,并未提到“非政府组织”一词,尽...

作者:仉乃华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中国民间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以北大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为例

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妇女法律援助和研究的公益性民间组织。该中心成立于1995年12月,由北大法学院部分教授、副教授、研究生与律师事务所的部分专、兼职律师组建而成。作为专门从事妇女权益问题并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的专业性、公益性民间组织,其工作涉及妇女权利、法律援助和民间组织这三个在中国尚属薄弱但又十分重要的领域。5年来...

作者:郭建梅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试论党的领导、政府支持和妇女解放的关系——兼论妇联和国家的关系

妇女解放是妇女自身的事业,要靠自身奋斗。妇女作为运动的主体,自身状况是争取解放不可缺少的主体条件。妇女解放又是全社会的事情,不能只是妇女孤军奋战,必须依靠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客观社会环境,这是妇女解放不可缺少的客观社会条件。在诸多客观社会条件中,此处着重探讨党的领导、政府支持同妇女解放的关系,妇联和国家的关系。

作者:李静之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母亲水窖”工程与妇联的组织能力建设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的“母亲水窖”项目是通过各级地方妇联实施的,印次,在评估“母亲水窖”项目的绩效时,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衡量项目的实施对提高妇联组织能力的作用。本文将妇联的组织能力归纳为四个方面:组织的基本资源,组织的管理能力,组织的公共关系与动员资源的能力,组织自我评估与学习的能力。

作者:邓国胜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国际发展项目中妇联组织的无赋权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大型多边国际合作(multi-lateral co-operation)与双边合作(bi-lateral cooperation)的农村发展项目,这些项目在国内有时简称为“支农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实践中,不论是项目的可行性考察、实施计划的制定还是不断进行的项目监测与评估,都规定要有地方妇联组织的参与。这是国际资助机构的普遍要求,也在各种项目文...

作者:叶敬忠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女性遭到了放逐。一个被宏大叙事、被繁复曲折的民族国家认同所组织起的话语空间,通过对女性位置和女性话语主体的放逐开始了中国“新时期”重写女性的文化历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叙述中的女性的复现有效地吸收并消解了20世纪80年代历史叙述中的他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率先脱离了男性精英知识分子的“宏大叙事”与“民族寓言”的笔法,并在一份平...

作者:戴锦华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当男人遇见女性主义:男性性别意识形成之研究

性别意识就是对自己和政治世界的关系受到生理性别形塑的认识。正如阶级与种族意识,性别意识也可能认知到此群体在社会政治上的弱势处境。当女人认为由于性别歧视使她们无法获得相同的发展机会,并且坚信她们应该获得公平的待遇时,她们就有了性别意识。在一个性别歧视的社会中,为什么有人会逃脱社会的惯性思考,认为男女性的角色不是“本然如此”,而是有其社会文化的成因?本研究就是企图透过对于关...

作者:毕恒达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公厕的性别意义

笔者在1999年初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任《半边天》的嘉宾主持,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国内的公厕文化。编导找到一份完备的资料,是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出版的《首都公厕革命的调研与实施报告》,全书共84页,资料详尽、分析完备,可惜却没有社会性别视角(gender perspective),看不到公厕其实是一个性别化的类别(gendered category),对女与男的意义...

作者:周华山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儒家文化和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

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儒家文化是“原教旨主义”那一种,即其终极目的是为在农业社会中规范和稳定社会分层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本文中的“性别偏好”分为个人喜好和家庭制度决定的偏好两种。而目前存在于我国汉族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极端的儿子偏好,不属于个人选择,而是一种家庭制度决定的群体心理固结,它体现了妇女的低下地位,是性别歧视的体现,是落后的社会现象。本框架设想的父权主义家庭习俗以及...

作者:李冬莉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相对贫困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