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在综述近期研究发现的基础上,以案例和观察事实的呈现,探索一般信任、发展和公平这三个表征社会进步的指标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的研究结论分为描述和解释两部分。描述性的结论有:(1)发展了,中国人保留着稳定而低度的一般信任水平;(2)发展了,中国人仍旧拥有稳定而低度的公平感意识。解释性机制是:道德和绩效作为一般信任和公平感的内在联系机制,可以用以解释发展后中...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冲击了实体运营模式,使得互联网消费成为迅速成长的新兴产业。但由于互联网消费中付款和收货之间存在时空割裂,买卖双方的真实信息都不是公开的,一个关于信任如何构建的问题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买家和卖家的访谈,质性分析了互联网消费中信任构建的逻辑。首先,传统消费中的人际信任被转化为符号信任,声望成为信任的核心;信任构建的方式也不再是塑造“自己人...
在我国,制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比较明显: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以省级和中央为主的抽象政府在政治动员、政治接触、政治图像、政治角色扮演上都比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资源优势,因而民众对其会产生高度信任。而抽象程度低的实际政府是政策的执行者,承担了政府系统中绝大部分治理任务,在我国的压力型体制下,他们不得不做高层政府不愿做而且又难做的执行性事务,需要更多地与农民接触...
功能主义推理的逻辑引导我们猜想,当信任缺失的时候,其所产生的真空状态将被某些提供相似功能并满足对确定性、可预测性、秩序和其他相似的东西的渴求的备选的安排所填充。这些就是信任功能的替代品。这种替代品以三种形态出现。第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计谋设计出来用以应对在所有与他人的交易中因缺乏信任带来的持久的不确定性和连续的风险……第二,当这种替代的计谋在社会中变成典型...
信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关于社会信任的调查发布后曾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持续的讨论(王俊秀、杨宜音,2011)。
信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外思想家们的重视。但是,将信任作为社会科学中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却还是近五十年以来的事。在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与Hovland,Janis和Kelly对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信源可信度(source credibility)的研究一起,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中信任研...
本章是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网络总体特征的描述性分析。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北京城市居民讨论网的一般特征,除了从网络规模、关系次数、网络密度、关系强度、网络趋同性、网络异质性、网络关系构成、重要问题的内容及其讨论网各个指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描述分析和解释以外,还将探索城市居民讨论网中可能存在的差序格局,最后对主要的研究发现与以前的研究进行比较。
哪里有信任,哪里就有不断增加的经验和行为的可能性,哪里就有社会系统复杂性的增加,也就有能与结构相调和的许多可能性的增加。因为信任构成了复杂性简化的比较有效的形式。就信任来说,复杂性的简化因为其主观性而采取了特殊的形式。我们可以把这些形式描述为不确定性被吸收,或被容忍的程度变化。系统用内在的确定性代替外在的确定性,因而提升它对外部关系中不确定性的耐受性。——卢...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