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主体功能区划是国家“十一五” 规划的重大突破, 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 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的过程。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指导思想, 这...
本章首先介绍了主体功能区划对泛珠三角自然资源空间配置的支撑效应,分析了一些关于泛珠三角自然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观点,接着分别从土地资源、能源、水资源三个方面分析了资源在泛珠三角地区的配置,最后得出结论:泛珠三角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潜力差异很大,在区域之间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不仅是提升泛珠三角经济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有效措施,而且是推动泛珠三角经济区各地域单元...
本篇首先介绍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内涵,然后分析了长三角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效应,最后探讨了长三角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路径举措。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方向之一是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和途径。为准确判断县城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工具。我国城镇间发展差异非常大,表现为发展阶段不同、发展侧重点不同、城镇人口规模不同、城镇化率不同、城镇产业结构不同、城镇地理区位差异。城镇发展的差异性导致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需求的多样性...
主体功能区这一概念是我国在广泛借鉴国外空间规划做法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主体功能区的核心问题是基于各个地区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而承担不同的核心功能,以实现相互分工协作。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目标之一是维护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因此在绿色河南建设过程中划分主体功能区尤为重要。目前河南省已提出了主体功能区规划思路...
生态红线对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5月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为指导,采用现场踏勘、实地调查等方法,并在ArcGIS10.2支持下,对研究区进行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和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确定了3类生态红线区,分别为水源...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以国土空间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是其他有关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基本依据。将地理信息系统和主体功能区划相互结合,凭借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建库、空间分析、制图等优势,可以提高区划工作定量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本文重点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中的具体应用,并简述了青海省主体功能区的试划方案以及试划区域...
主体功能区规划数据库技术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直观准确地表达人口、资源、交通等规划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空间定位、定量分析,是主体功能区划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本文详细介绍了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情况。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