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产业共生圈     检索到  33897  条相关信息

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机制的形成是城市发展成熟的显著标志。本文首先按照区域产业布局理论,提出武汉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空间发展模式,然后从确立城市圈内各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实施产业梯度分工和配套发展、培育产业集群三方面提出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格局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武汉城市实现产业一体化的目标。

作者:冯莉 张秀生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产业发展战略最新、最合理的目标模式。本文在武汉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上,提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和加强生态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作者:张秀生 冯莉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本章主要从基本情况、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规划、产经数据等方面对武汉城市进行介绍分析。

作者:陈昊旻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郑州都市是在郑州大都市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进入新时代,郑州都市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交通通勤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食品等产业集群规模扩大,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及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迅速,郑开同城化建设积极推进。本报告在梳理郑州都市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郑州都市在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强、...

作者:庞玉萍 王苗苗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

大都市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大都市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报告基于对大都市生态城市的基本认知,梳理了大都市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可持续性、城市生态学、循环经济)和协同建设原则(协同性、动态性、最优性、层次性),最后重点从经济、社会、资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分析了大都市生态城市协同建设的发展思路。

作者:钱国权 李恒吉 汪永臻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加入合肥经济圈,列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起的是经济,“带”动的是产业。六安作为两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两大历史机遇叠加、两大战略平台,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时期,推动“”、“带”共舞,推进新型工业,强化旅游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实现借势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作者:汤林祥 出版时间:2011年03月

武汉城市与长株潭城市群是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之后不久获批的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带有十分鲜明的生态文明试验示范的导向。2009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举全省之力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新湖北,明确要求武汉城市“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一条生产发...

作者:秦尊文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本文主要介绍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要义、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几个方面的内容。

作者:傅京燕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