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从法哲学视角来看,“人权”这种建构的本质是对人欲的中道规制。近代以前主流正义论,从德性高于欲望的理念出发,对人欲的正常发展和满足普遍持限制甚至是压制态度。这导致人欲受限过度,人类物质生活的整体质量水平过低,与中道的正义观相悖。诞生于近代西方的人权概念,是对这种不正义状态的根本反动或矫正,极大地推动了人欲的普遍满足,但也带来矫枉过正的风险。当“人权”观念被偏狭...
对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乡土社会中的农民有一套自己的道理。从程村人的人生史来看,这套道理虽然远没有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圣人”标准,却大致可用“知足常乐”或“天人相协调”概括之。有了“天人相协调”的世界观,有了“知足常乐”的心态,即顺理成章地主张尽可能地适应自然本身的规律,对之加以利用,以满足人的需要。这固然有其客观原因,譬如利用大自然的科学技术手段不足...
不少现代知识人,论及当代农民生活,常指责其物欲横流、政治保守、自我中心、信仰坍塌、只在乎当下……这固有其深刻之处,但只讲这一面,是偏见。事实上,当代农民同时兼具两副完全相反的面孔:为利而“拼命”,但亦不愿被“人欲即天理”的现代经济学“巫术”所吞没;试图糅合利益算计与温情脉脉,而常陷入尴尬或犬儒;虚无与超越相悖,却能共生。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及信仰隐含了诸多悖...
新时期的陕西文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作品,甚至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其整体发展走向来看,可分为三种形态,以路遥的《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恢复期,以陈忠实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贾平凹的《商州三录》为代表的地域特色彰显期,以贾平凹的《秦腔》、马玉琛的《金石记》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弘扬期。不...
幸福是人由生存需要得到适度的满足、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并不断追求进一步满足所产生的对人生总体上感到满意的愉悦状态。显然,幸福是人的幸福。从幸福的主体看,幸福分为个体幸福和社会幸福。一部追求幸福的历史就是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博弈的过程。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当前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为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中国共...
在结束一项关于转型乡村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的实地调查和初步研究后该项研究经修改后即为拙著《桥村有道》(谭同学,2010)。,笔者发现隐蔽在其后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对农民日常生活而言同样很重要,但立足于田野调查的研究似乎还有所不足。通常,探讨此类问题的主要是哲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毋庸置疑,此类研究路数下的洞见极多。不过,从总体上来说,这类探讨较为抽象,或是从...
由德性所要求的摆脱一切感性欲求、私利想法,而自作主宰的超越的自由,必须辅以承认、尊重其他人的抉择的自由的法权义务,才可以达成其目的;则此二者虽然有内在与外在自由之不同,即德性义务与法权义务之不同,但因都以自由作为原则,应该可以相通。从此义上说,这两种自由的不同,便不必如牟先生以自我坎陷来表示。坎陷有自我否定之意,而从内在的自由转为外在的自由,并非自我坎陷。而...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