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对甘肃宕昌、秦安和成县三个县的调研发现,硬件设施建设保障、校长与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以及学生身心健康改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住宿条件差,许多学生在校外租房住,不利于学习,也增加了农民负担。食堂饭菜质量差,开水难以充足供应。校园文体活动匮乏,学生远离家庭,身心健康堪忧,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应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硬件建设、校长教师培训和学生生活补贴。
所调研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已基本形成初中“一乡一校”,实行寄宿制,中心小学实行部分寄宿,村小和教学点基本无寄宿生。寄宿制学校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硬件及师资上,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由于配套设施建设衔接不力以及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薄弱,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需要;寄宿制增加了学校成本和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寄宿生的心理问题值...
进入21世纪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自此,以改革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为契机,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的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集中资源办学”却又出现了新的“上学...
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然而,寄宿制学校存在基础设施简陋、学校管理欠缺、相关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寄宿生的学校与家庭生活样态的观察,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无限延长寄宿生的学校生活,这不仅缩短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而且影响亲子互动。割裂的家校生活带来的情感教育缺失,既不利于发挥寄宿制模式的优...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豫西南某县的两所寄宿制学校的180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考察了农村初中寄宿生社会支持与情绪适应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社会支持、学习成绩以及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幸福感上存在差异;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幸福感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孤独感上并不存在差异;个体可获得的社会支持越...
在倡导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问题已成为2005年度社会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从政府部门、两会代表、新闻媒体到学者专家、普通民众,都对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作为保障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长期实施的《义务教育法》的修改,成为争论与呼吁的重点。2005年,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获得实质性的推进,《义务教育法》的修改在热烈讨论中稳步进行。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