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此,各级政府陆续提出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据统计分析,2013年陕西灾害呈现发生种类多、频度高、程度重的特点,本文旨在介绍陕西防灾减灾现已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近代是中国自然灾害的高发期,西部河谷城市由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区位与环境,成为自然灾害频繁侵损与破坏的主要对象之一。多样化的自然灾害对这些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影响,面对灾害,来自官方与民间的力量,采取了一系列救灾防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城市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与破坏性影响,有助于西部河谷城市的缓慢发展。
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结合,是一个新的命题。从理论上回答好扶贫系统为什么要参与灾后重建的问题,对于扶贫系统深刻理解中央领导“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结合”重要指示精神、统一认识、提高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的实践,试图从理论、现实、政治及扶贫工作等四个层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结...
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防灾减灾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基本依据与保障。目前,虽然我国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以中、美、日三国法律法规为研究对象,收集与整理相关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资料,通过梳理美、日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及演变过程,探究美、日两国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的形成机制与优缺点。同时,针对我国防灾减...
防灾减灾救灾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之一,也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基础内容,更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场域。近年来慈善行业的广泛参与已经成为推进灾害治理的重要方式,慈善组织也日益成为抵御灾害风险的重要主体之一。本报告致力于:(1)回顾2018年慈善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发展现状,概述我国慈善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系、发展规模以及国际化发展情...
本文聚焦于防灾减灾和灾害人类学理论,回顾和分析了国际防灾减灾战略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对防灾减灾的定义与其理论化过程,以及与灾害和致灾因子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本文还梳理了防灾减灾的人类学理论框架,如文化和行为回应、应用人类学理论、社会文化变迁理论、政治生态学理论等,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如韧性理论、脆弱性理论、风险社会理论 等。这些理论和框架能够为我们...
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已经成为应急管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致力于:(1)通过文献研究,回顾2019年慈善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发展状况,梳理我国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政策体制和相关领域进展。研究发现2019年我国慈善参与应急管理在顶层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推进,参与势头依...
本文对防灾减灾进行理论总结,认为防灾减灾的应用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咨询报告上,还需要系统地进行理论思考,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更能指导实践。理论不仅需要应用于实践,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修正。本文同时强调,防灾减灾应回归到文化上来,组织机构对于灾害预防也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