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劳动制度改革的问题上,也进行了一些工作和探讨。特别是理论界,对劳动力流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制度存在两大弊病,一是“统包统配”,二是“能进不能出”。这两大弊病完全限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权力,以及劳动者对职业的选择权力,妨碍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最佳结合,束缚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劳动力流动问题提到日程上来了。劳动力流动的实践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加以说明。本文拟就几个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90份村情表显示,90个样本村总人口173330人,其中成年男性56754人、成年女性53464人、未成年男性33027人、未成年女性30085人;村均成年人1224.64人、未成年人701.24人;共含43330个农户,村均481.44户,最多的村628户,最少的354户;性别分类和百分比四分位数值见表2-1和图2-1至图2-6。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与农村流动人口和城市的融合程度、融合领域、融合层次紧密相关。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是内源的、渐进的,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是被动的、激进的。改革开放后,以“离土不离乡”为模式的乡镇企业展示了既无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又无人员的整体性重组的独特的乡村工业化道路,...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民工数量的激增和农民工夫妻双方外出务工趋势的出现,流动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然而他们虽然进入城市,却被隔离在正式的制度和城市社会资源之外。正是这种边缘化的制度安排促成了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再生产。本文着重分析了流动儿童的规模、教育与城市融入的问题。本文指出,在流动儿童教育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反学校文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子弟”反学校...
本文介绍了作干村的人口总体情况、劳动力和流动情况、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扶贫脱贫情况。
本文围绕劳动力流动对贫困影响的内在机理与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经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劳动力流动对家庭贫困影响的内在机理;二是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影响的内在机理;三是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影响的理论逻辑与内在机理。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