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土改     检索到  465  条相关信息

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波及广泛的社会革命。土改运动推动了近代以来未完成的妇女解放运动向前发展,代表中国妇女大多数的农村妇女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但是,与现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相比,土改运动促动的妇女解放显然带有功利性与不彻底性,妇女解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苏奎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参加土改所留下的总结汇报材料,虽然明显受到土改宣传教育和阶级斗争观点的影响,但在客观上还是保留了许多生动具体的内容,有助于对地主与地主经济这样的传统命题进行新的解读。通过对土改总结材料中所反映的地主经济的三个问题的考察,即地主的发家原因、地主的剥削内容、地主有无差别,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虽然地租通常被认为是地主对农民剥削关系的集中体现,...

作者:张会芳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所属图书: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本文将革命—生产之矛盾的生成情境锁定为1946~1948年间在北方诸解放区乡村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并试图经验性地揭示北方土改时期的“翻身”实践与“生产”实践如何构成了话语—历史矛盾,而这一矛盾又如何影响了北方土改的进程。本文认为,北方土改中“翻身”与“生产”的矛盾构成革命—生产这一中国革命现代性矛盾的原初形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话语—...

作者:李放春 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土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而三者的结合方式,决定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与否。土改前土地及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是极不平衡的,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更是极不合理的。不平衡的土地占有状况与不合理的生产资料配置,说明地主土地占有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由此导致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农业生产力长期以来难有大的突...

作者: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关键词:

本文通过中共政权借助土改等政治运动深入槽区初步确立干部统制和打造各族群的民族国家认同的风雨历程,试图回答少数民族村干部是如何选拔和培养起来的?沙民族等是如何打造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通过培养新干部、塑造新民族改变传统主族控制和抱摸操控的村落政治局面,从而打造新的国家政权?

作者:张和清 出版时间:2010年02月

左权县作为革命老区、山区县和国定贫困县,思路超前、敢于探路,在山西省率先试水“新土改”、首家成立“土地银行”,收储发布土地供求信息,办理土地流转交易,开展土地产权抵押信贷,以三项机制防控风险,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探索尝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举措。

作者:赵世芳 张国新 潘新旺 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所属图书: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