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威权体制的宏观背景下,村民自治这种村庄治理方式能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发展、完善,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功不可没。土地承包制实施以来,虽然大部分农地产权被界定为农户所有,但承包地的调整,宅基地的分配和非农建设用地的使用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权利依然掌握在村集体手中。现阶段,农民比城市居民表现了更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对民主权利的珍视,也恰恰是因为土地的集体...
自然资源开发中的财产权利保障和财产权利限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自然资源开发和财产权利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从民事法的角度着手。从这个角度研究此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财产权利制度和自然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揭示农民地权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内在紧张,以及农民地权保障的法理基础,为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和财产权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地权制度的变化提供一条分析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了将农村土地权属分离为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对计划经济时期“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两权合一”土地制度的重大创新。该制度一度释放出巨大潜能,创造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解决了我国几亿农民吃饭问题的减贫奇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承包农户无力耕种土地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民流转土地的现象日益...
中国近代以来土地制度发生了多次剧烈变迁,但地权流转始终遵循着两种未变机制:土地的多元主体占有和地权的不完全转移。史学研究强调中国的权利观与西方个体化的权利观不同,中国产权的基本单位是“家”,土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祖产。以埃里克森为代表的产权经济学研究者强调中国复杂的地权结构使近代中国落后,也使当下的经济发展受阻,只有个体性产权明晰的“简...
《寻乌调查》中所称“祖宗地主”“神道地主”实质是“祖宗公产”“神道公产”。将所谓“公共地主”排除之后,再考虑赣南、闽西及浙南山区广泛存在的土地所有权的多重结构,可以肯定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远远不足30%。通过对《寻乌调查》所反映的乡村地权结构与浙江南部松阳县石仓村的地权结构相比较,可以得出,中国近代乡村的演变,是产业分化与人口分化这两种因素交替作用的结果。以地...
在当前有关土地制度变革的讨论中,土地权利的改革是最主要也是最热门的议题,而所有志在改造农村地权的意见都暗含着中国地权设置出了很大问题的预设。在“生产主义”逻辑下,土地的权属设置不清,缺乏清晰的产权边界与明确的产权主体,因而导致要素配置效率低下,集体的所有权设计导致了“公地悲剧”。近年来土地撂荒、征地冲突以及征地中的贪腐问题成了这些论断的佐证。相应的,土地权利...
清代至民国鱼鳞册南北各地均有遗存,研究者对其开展地权研究,并和民国时期的地权状况作比较,推论出地域经济社会的长期特征,如“太湖模式”“关中模式”等。新的研究表明,“太湖模式”运用鱼鳞册开展研究时,在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值得商榷。“太湖模式”所用苏州鱼鳞册业佃分写的形式难以断定是田底田面权的分离。从土地占有状况来看,清代前期苏州存在大地主应是事实...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