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基层回应     检索到  11522  条相关信息

本文是对社会组织回应自然灾害实践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组织参与自然灾害的相关政策逐年增多。对此,本文做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作者:韩俊魁 赵小平 出版时间:2016年02月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07-11
关键字: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小农户 主体性 集体经济

本章回应农民互助合作研究中的“流通偏向”。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中国的农民与大生产、大市场、大金融之间的矛盾几乎不存在(或者说它们被农户与国家、农户与合作组织之间的矛盾掩盖了)。其原因与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宏观政策有关,更与当时的一系列合作组织和国家机构有关:通过合作社、人民公社,农户间的生产合作获得了组织基础;通过供销合作社、国营粮食部门、国营商业部门...

作者:杨宇斌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通观多项政策论述,三权分置的政策意旨是优化农地的功能结构,在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发挥农地的经济功能。根据三权分置的政策意旨与政策目标,三权分置的法律含义是调整或重新配置土地权利,使土地所有者、农民和土地经营者等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更加有利于农地功能优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三权分置的法律构造以所有权为中心,解除强加于集体所有权之上...

作者:刘远风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深圳特区建立立法评估的目的在于实现“立法质保”,指导特区法律规范的“立改废”。然而,在特区的立法评估实践中,却明显存在着评估工作与评估回应脱节的现象,评估义务主体是否就评估所呈现的问题进行回应完全取决于其主观态度,导致特区立法评估工作有流于形式之嫌。因此,为保障特区立法评估制度目的的实现,必须建立有效的评估回应机制,实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效衔接。

作者:宋明 陈佳林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作为一场经济运动的村庄吞并,关注的是土地的获取、空间形态的改变,而上楼之后的基层社区、治理组织和公共秩序将如何发展,人们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将如何改变,则未被纳入考量。而正是这些迁入社区的乡村和上楼居住的农民构成了新的城市基层社会和新的市民。因此,本书着眼于“村改居”社区这类处于从乡到城过渡中的城市基层单元,观察和分析新的“社会”和“市民”的发育、发展过程。

作者:吴莹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本章的结语部分在各地“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村改居”社区作为一类城市新基层空间的重建逻辑,我们将其概括为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逻辑融合的结果,并强调这类社区的治理秩序的形成遵循着“变革—适应”的原则,是多种类型的行动主体在各自的利益诉求和行为方式下动态塑造的结果。而从各地“村改居”社区中种种精细化治理技术的出现可...

作者:吴莹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发布时间:2025-07-11
关键字:扶贫股;资产收益扶贫;信息不对称;公共利益扶贫股平台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