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
新罗的“事大外交”,源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以小事大”思想。新罗与唐五代外交史上,除个别时期外,始终践行事大外交的理念:新罗频密朝贡唐朝,并求取册封官爵,唐罗两国由此凝成君臣关系。新罗朝贡冠绝海东,奉正朔,去尊号,入蜀地,朝后唐,对唐极尽忠诚,无愧为事大楷模。“事大外交”为新罗带来丰厚的国家利益,对于中国与周边世界秩序的构建具有典范意义,已成为东亚共享的历史遗产...
地震、海啸等突发灾难的灾后救援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间对日本救援提供了多方援助。作为大震后首先到访日本的中国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5月21日、22日参加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专程赶到福岛地震灾区慰问灾民,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公共外交活动。
中国关于对外传播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外传播是一种特殊的国际传播,是一种外向型的国际传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蓬勃发展,硕果累累。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对外传播理论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为继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外向型经济的节节推进,以及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重塑进程中,多边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低效状态,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少数议题外,各种领域“全球治理”前景充满着挑战。中国是全球治理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幅提升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交往的加速,中国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无疑将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走亲戚”“交朋友”—...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加速调整对拉美国家的对外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奥巴马政府力图加强对拉美的控制,但由于实力的下降,美国对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下降、援助减少,双方合作水平降低,在贸易、移民等问题上缺乏进展。与此同时,美国却着手加强在拉美的军事存在,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出手力度增强。随着新兴大国的崛起及拉美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拉美国家与欧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内蒙古民族团结修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大多数人生活艰难,物资短缺,社会在“整人与挨整”的政治运动循环中终于迎来一个重构常态社会秩序的时代。“文革”期间出现的理论和实践错误逐步得到纠正,探索修复新型民族关系的路径也随之成为必要的社会需求,由此推动了内蒙古民族团结的修复和发展。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