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中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例以较快速度增长和扩大,其居住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初显的时期,老年人养老的家内条件和家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它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晚年生活质量(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那么,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居住的家庭类型及其构成有哪些新的变化?特征是什么?存在何种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推动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过短短30多年的发展,中国就出现了6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进入世界人口前10位的超大都市行列。在这些超大城市中,外来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大,北京、上海和广州外来人口比例接近常住地人口的40%,深圳外来人口比例接近常住人口的70%,其中全国各地拥入的农民...
在宏观层面的快速老龄化与微观层面剧烈的家庭结构变迁背景下,我国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居住安排,无论是居住形态、居住距离还是赡养关系(变量)等,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不断侵蚀老年人传统照顾模式的家庭基础。居住安排变迁使曾经是心理学关注对象的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逐渐也变为社会学、人口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尤其受到家庭社会学和老年人口学的重视。
城市老年人在居住方式的选择上与子女分开居住和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基本相当,说明促成两代人同住和分开居住的力量同时在起作用。而在和孩子同住的老年人中,绝大多数是和已婚的儿子同住,说明现在的河南城市老年人有很明显的与儿子同住偏好。再结合河南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可以发现影响河南城市老年人居住状况的主要是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分离的结果。
本文立足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的问卷调查资料和访谈资料,采用新制度主义的多层次因果分析框架,探讨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的市民化选择及其异质性,以期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具体而言,本文主要探究了本地村民入户城镇的影响因素,本地居民的回迁意愿以及外来常住人口的选择性市民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市民化的建议。
河南农村老年人在居住方式上和城市老年人相似,都有明显的儿子偏好,即父母有与儿子同住的强烈趋向。在居住意愿上, 农村老年人愿意自己或仅与老伴儿居住的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6.1个百分点,而与此相反,愿意和子女同住的比例要低于城市老年人2.3个百分点。
本文以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伊宁市建城沿革和维、汉、回、哈、俄民族居住史的回顾,对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及其变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影响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伊宁市的民族关系。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