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延吉地处东北,本属清朝的“根本重地”。清季的中国内陆边疆危机四伏,延吉演变成多国角逐之地。帝制中国有着多重内涵的历史疆域面临主权国家的领土挑战,吴禄贞恰当其时地登上延吉的国际历史舞台,从事艰苦的边疆建设,他主持编纂的《延吉边务报告书》即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延吉边务报告书》具有官方文书、国际法中的历史证据和核心史料等多重价值,可以证成延吉从中国历史疆域到主...
本文将清末川边治理置于世界史视阈进行考察,认为清廷治理川边是在内地与边疆“一体化”政策的大背景下展开,并经历了丁宝桢阻止外人经川边进藏游历、鹿传霖收瞻对等川边经营计划受挫、中央派驻藏大臣凤全移驻察木多居中策应川藏失败、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对川边进行直接治理等重大变化。其中“新政”建设是一个重大转折点,设置川滇边务大臣是一个里程碑,为民国时期的西康建省奠定...
何光燮是一位清末驻藏官员,其才干被驻藏大臣文海、裕钢认可,尤其为裕钢所信任,委以重任。可是,他在驻藏大臣有泰眼中却是有“道德”瑕疵、尸位素餐的人。第一次离开西藏后,何光燮虽然在云南因腐败遭云贵总督锡良参劾而降职,但是他因才干被时任驻藏大臣联豫看中而再次调遣入藏。1911~1912年,何光燮与郭元珍等利用内地革命风潮,在西藏树立革命旗帜,站在了他长期任职的清王...
近代以来,随着国势的日益衰微,清政府逐步调整了乾隆年间所确定的西藏地方政治制度,将驻藏大臣所拥有的部分重要权力下放给西藏地方政府,而这导致在近代西方殖民势力的侵逼之下,清政府越来越难以对西藏地方行使有效统治。因此,以“存其教而易其政”、“收回政权”为核心内容的西藏政治制度改革纳入清末整顿西藏事务的视野。清政府在不明确宣布废除政教合一制度的情况下,试图将内地行...
宇野宗佑执政时间较短,但从其任外务大臣时起就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在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时反对制裁中国;海部俊树担任首相时期继续执行这一对华政策,从而使中日关系在特殊时期也得到较为顺利的发展。
学术界一般认为随着晚清新疆建省,吐鲁番原有领队大臣与札萨克旗被取消,以吐鲁番郡王为核心的札萨克旗体系也不复存在,但根据新近影印出版的档案资料研究,原属吐鲁番领队大臣管辖下的西部基层组织(苏目、阃都、佰什户)仍存在了十几年。本文利用相关档案材料着重就当地基层组织“苏目”的建制、裁撤及其社会角色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弥补了该问题以往的研究不足。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据汉代毛苌(小毛公)所传《诗经》,即《毛诗》的每首诗小序注明,该诗是表现周厉王的辅佐大臣召穆公谏讽周厉王之横征暴敛的作品。
乾隆征缅之役是清代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在清史和中缅关系史上有重要影响。征缅期间有经略边事而又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的明瑞、阿桂、傅恒等封疆大臣以及佐幕入滇的文人。他们在征缅之役中的文学活动十分活跃,相互往来唱和,形成了以入滇文人为核心,兼幕主和地方文人组成的文学群体。入滇文人的诗歌创作内容得以拓展,诗境有了极大提高,艺术特色以新奇为主。究其原因,与他们所处的地...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