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学术界一般认为随着晚清新疆建省,吐鲁番原有领队大臣与札萨克旗被取消,以吐鲁番郡王为核心的札萨克旗体系也不复存在,但根据新近影印出版的档案资料研究,原属吐鲁番领队大臣管辖下的西部基层组织(苏目、阃都、佰什户)仍存在了十几年。本文利用相关档案材料着重就当地基层组织“苏目”的建制、裁撤及其社会角色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弥补了该问题以往的研究不足。
文章利用新近影印出版的档案材料,详细探讨了被以往学者忽视的晚清吐鲁番社会中的保甲建设情况,指出其四个建设时期所面临的各自原因与当时新疆乃至全国的形势密切相关。至清末,伴随着巡警制度的建设与运行,原有的保甲制度逐渐被取代。
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清政府于各地设立蚕桑局,兴办蚕桑。光绪六年(1880年),司事黄宪仪携带浙江之桑秧、蚕种入吐,吐鲁番同知于葡萄沟设立蚕桑分局,开局教民蚕桑。随着吐鲁番蚕事的发展,蚕长、蚕桑地保应运而生,丝行、机行亦次第设立。之后,蚕桑分局、丝行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茧价亦经历了由官方定价到市场定价,再到官方定价等变化。然而,蚕事改归商办之后开始逐渐荒废。光...
光绪初年清朝重新恢复对新疆的统治后,朝廷和地方官府为了克服过去通过伯克等地方精英间接治理新疆的诸多弊端,希望能与民间百姓实现比较直接的交流,拉近官府与当地民众的距离,因而在当地维吾尔百姓中大力开展汉语义学教育。以往限于资料,未能取得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利用新近影印出版的《清代新疆档案选辑》等第一手档案资料,就晚清新疆义学教育过程中的教材、考课与经费等内容进行...
古代中国风伯、雨师信仰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经有对该信仰的记载。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中原社会的民众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一直对该自然神保持着虔诚的信仰。敦煌、吐鲁番地区与古代中原地区相似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使得该信仰有在两地根植发展的土壤。而这一信仰何时由中原传入敦煌吐鲁番地区,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本文还不能准确厘清。但通过对风伯、雨师祭祀方位的分析,...
本文主要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北京市婚姻制度和婚姻礼俗具有什么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姻制度及婚姻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应的概念,1902年夏秋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致函黄遵宪,提出创办《国学报》,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开办国学讲习会(又名“国学振起社”),这是用“国学”代指中国传统学术的较早记载。在“国学”这个概念出现之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则是最早系统思考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差异的人,他在主政两湖期间,提出了“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的概念...
吐鲁番、敦煌出土的回鹘文契约文书是研究回鹘历史、社会、经济、法律的重要史料。随着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回鹘文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发表、出版的著述亦越来越多,文章以吐鲁番、敦煌出土的回鹘文契约文书研究为主,从国外、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入手做一系统的爬梳与论述,希望能为学界深入研究回鹘历史文化、政治社会、法律、经济提供便利。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