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中国慈善行业提升社会信任的努力从未停歇。2014年,慈善事业公信力建设的成果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公益组织自律意识提升,很多组织都在从透明公开、内部治理、流程控制等层面提高组织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慈善行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喜忧参半,可喜的是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强化监管、社会监督力量继续壮大;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对现代慈善理念有误解、曲解、误导乃至逾越...
表面上,官办慈善存在的诸多弊病,是引起舆论诟病的始作俑者,但实际上,慈善意义和基本价值的缺失、公众认同的转变和分化才是诱发信任危机的真正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慈善事业受到排斥,彻底中断。1994年,党和国家“为慈善正名”,赋予慈善合法性,不仅让慈善在中国社会“复活重生”,而且开启了官办慈善事业二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但是,国家恢复和承认慈善的“角色”,...
公信力是公益组织的根本命脉和生存发展之道,公益组织须着力培植自身的公信力以赢得社会大众的认可。2000年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可以说,如何提升机构自身的公信力一直是改革的主要命题。中国扶贫基金会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主要是围绕提升执行力与透明度两大要素来培植机构的公信力。
国际上一些国家对于民间组织的评估已经有着长久的历史。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引入了对于包括基金会在内的民间组织的评估。本文介绍了我国公信力评估理论分析框架以及新指标体系对救灾募捐组织的评估结果。作为一个民间组织,通过构建一种指标体系对基金会进行评估,对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近两年,嫣然基金、壹基金、天使妈妈等透明度较高的专项基金或基金会相继陷入网络曝料或质疑风波,其日常运作和公众信任深受影响。这些质疑已超越信息披露的范畴,将公民教育的问题摆到了慈善行业面前。
本章的目的是通过对一个儿童福利组织的个案研究,探讨儿童福利服务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的过程。
本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儿童福利服务组织组织的公信力。考察的对象是南宁市儿童福利院。本章主要使用了混合福利模式的理论。根据混合福利模式,社会福利的供给者,不仅仅是国家,也包括公民社会,即社区、家庭和个人。儿童福利服务组织是这个框架中的一个利益相关方,也是一个维度。从这个维度出发,我们把公信力的对象,分为四个方面:国家、公民社会组织(资金提供者)、服务组织自身(服...
慈善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慈善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在公共性、公益性、公信力等方面更具优势,在募集款物、提供专业服务以及整合资源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其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有助于构建多元共治的应急治理体系,对提升全社会的应急治理能力有显著作用。《慈善法》第三条第三项规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