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经验层面,权利可以被视为人类在不断犯错过程中为了避免错误再犯所形成的一种稳定措施,由此“错误”构成了权利产生的前提性要素,相应地,试错权和犯错权就成为一般权利得以产生的两大前提性、基础性权利,二者间既相互作用又互相支撑。享有犯错权的主体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私主体”,又包括以政府官员为中心的“公主体”,后者以容错免责权为典型,是一种“合法化”意义上的制度性权...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60多年的历史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新移民的政治参与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同上一代城市移民相比,还是同城市市民相比,城市新移民的政治参与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他们政治参与的意识、能力和质量上看,城市新移民很可能成为一种新兴政治力量,推动我国社会...
马克思主义法社会学视野下的“权利构建主义”学说主张:权利既不来自超验的神力,也不来自实证法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而是来自具体的社会情景互动,尤其是各种权利相关的社会运动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近年来,同性婚姻平权运动在我国台湾地区逐渐兴起,形成了法律上新的“权利话语”。这一运动不仅仅利用“反对歧视、争取平等”的话语体系为同性婚姻进行价值证成,更在现实中积极发展运动...
农民工的劳动权利是农民工融入城镇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条件。没有劳动权,生存权利也就没有保障。依据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公民享有劳动的权利,农民工进城就业同样享有劳动权利,享有参加城镇职业培训的权利、得到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劳动保护的权利和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保护农民工消费权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加速,消费品愈来愈丰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消费品(包括劳务)的质量、品种、规格、安全、卫生、消费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农民工的消费权利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和干扰了他们合法的和正常的生活。因此,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消费权利,就...
讨论外国人的宪法权利首先应明确外国人的宪法内涵难以被“公民”和“人民”的概念吸收。外国人享有宪法权利的理论基础不仅在于国际人权保障已达成共识,还在于传统“内外有别”权利观的打破,但“人权条款”无法成为外国人宪法权利的解释渊源。外国人宪法权利保障的不确定性在于,宪法只是规定要保护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却未言明保护外国人的哪些权利。尽管实践层面关于外国人权...
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通过,成了全球气候政治进程的分水岭。在京都协议之下,民族国家利益似应让位于政治经济合作,以促成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宏伟目标的实现。如果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政治当中存在着一种可能路径,即兼顾不同文明的代际延续和公正发展,那么京都机制须努力实现之。《京都议定书》的原初目的在于为抗击气候变化而建构一种全球政治共识,只不过,这种气候政治共识由于...
本文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主体——工农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工农兵这一概念的语义变迁及概念演变问题。首先,本文按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工、农、兵作为三个独立词语在中国历史上的使用情况,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引进之后,这三个词语由职业概念转而被赋予了阶级和革命的含义。其次,本文以工农兵一词为例,探讨了群体性指称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阐述了国民、民...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