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残障就业歧视是当代香港社会面临的较为突出的歧视问题。香港官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方面一齐下手,形成了独到的实践经验。从立法上,香港形成了由国际公约、基本法律和具体法例构成的规范体系,确立了与残障就业歧视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概念、标准、责任和程序。从行政上,法定机构和政府部门相互配合,以不同的职能形式将法律规定的残障者平等就业权落到实处。从司法...
本文介绍美国有关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目的是让中国的读者了解相关的制度,为他们在处理本国就业歧视问题时提供借鉴。具体地,本文的六个部分围绕以下主题:一、各种反歧视法律及其所禁止的歧视类型;二、诉讼中证明歧视的法律标准,包括可能使用到的证据种类;三、认定歧视后给予的法律救济;四、执行法律的机制和程序,包括行政机关、法院、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雇主的内...
法律是残障群体争取权利的根本,立法背后的残障观念选择直接关系到残障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切身利益。残障研究起源于西方残障群体争取权利和认同的残障运动,尽管残障运动的形式与内容在各国有别,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过往将残障归结为个人悲剧的固化观念,转而将身体损伤与社会障碍区分开来,形成了社会模式和权利模式的新型残障观念。这种残障观念得到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文件...
本文基于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反歧视标准,检视了日常生活中有关残障的意象,并借助残障人自己的影像故事,批判传统社会中有关残障的狭隘想象。继而通过关于不同残障议题的影像,呈现肢体、听力、视力、精神障碍人士的日常生活,反思如何消除关于残障的过度阐释(或偏见),回到本心常识,尊重其平等权利。最后,讨论了法律人可以通过法学与美学的交叉,体认人的多样性与固有尊严,扩...
本文希望论证的是残障的人权模式是对社会模式的改进,并且有助于《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实施。本文指出残障的人权模式有如下特点:强调损伤并不阻碍人权的享有和行使,包含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人权,将损伤看作人类多样性中宝贵的一部分,承认身份认同问题的存在,允许对预防政策进行评价,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1718600
中国目前在法规层级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残障法体系。近年来中国新制定的部分法规与《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原则与精神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残障法体系的不足之处在于:更倾向于保障残障人的福利;层次较高的法规内容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法规在设定义务后往往缺乏对于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的强制规定;少数与体检相关的规定涉嫌基于残障的直接歧视。建议修改完善现有立法中的关于残...
发展融合教育是全球教育的趋势。虽然融合教育的包容对象逐渐从残障儿童扩大到了所有人,但是在我国,残障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情况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更加不容乐观。残障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是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规定的受教育权、平等权和儿童权利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存在立法基于医学模式残障观、立法导向偏重特殊教育,以及缺乏对普通学校发展融合教育的支持等问题,导致大量残障儿童...
本文概述了西部农村残障儿童社会救助。首先,本文概述了西部农村残障儿童现状与需求。其次,本文梳理了西部农村残障儿童社会救助的相关政策和实践,并分析了社会救助的不足。最后,本文强调了社会工作介入西部农村残障儿童社会救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方法,包括更新观念、健全法制、完善机制、创新形式、完善途径。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