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章作者依托泰弗尔和特纳及其追随者所创立并完善的社会认同理论,以污名化为贯穿本章的主线,分析了从乡土个体与群体的范畴化、社会比较,城市社会的污名赋予和乡土社会的污名自认,再到最终走向乡土社会污名刻板化的过程。
由于疾病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痛苦,因此污名与疾病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所有的疾病中,艾滋病属于一种具有严重污名化特征的疾病。与此相似的还有肥胖、精神疾病、麻风病等其他疾病。当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这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喻性特征这使得某些疾病与污名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某些偏差群体特有的疾病。艾滋病属于这些疾病中的一种,并且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论文是一项关于艾滋孤儿救助模式的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通过对S县两种代表性的救助模式——阳光家庭与院舍型照顾的个案探讨,分析中国社会背景下的艾滋孤儿救助模式的功能及机制。基于文献回顾与研究兴趣,研究者采用社会支持理论、污名理论与社会排斥理论,试图从需求满足的角度来审视艾滋孤儿的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状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构了社会支持、污名、社会...
本章主要探讨了在乡土社会被污名化的背景下,乡土社会个体去污名化的路径和方式问题,以及教育作为最被看重的、最正统的去污名化路径如何为乡土居民所重视。
本研究立足于S县的实际情况,对在当地进行院舍型救助的那个非政府组织进行了长期的参与式观察,同时拜访了当地所有的“阳光家庭”,并与“阳光家庭”的父母相识。在了解“阳光家庭”的背景以及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对“阳光家庭”进行了参与式观察与访谈,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由于地理位置、安置方式、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内部一致性等因素,决定了这两种不同模式中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艾滋孤儿受到与艾滋病有关的污名影响,他们受到社会排斥,这种排斥表现在多个方面,对他们的需求满足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社会排斥不仅影响到其工具性需求的满足,而且影响到其情感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的满足。如果他们得不到有效的救助与保护,非常容易形成这一群体被边缘化以及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而现代社会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国家手段,降低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入。这对于社会政...
本研究旨在通过两种不同救助情境中艾滋孤儿基本生活状况的研究,从理论上探讨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的关系;同时寻求中国熟人社会背景下污名的状况、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污名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去污名化的策略,以降低污名、消除社会歧视和促进社会平等对待和社会融入的进程。在现实层面,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救助情境———阳光家庭与院舍的比较,寻求艾滋孤儿相对合理的救助模式...
阳光家庭及阳光家庭中的孩子实际上得到了多个层面的社会支持。在院舍中,院舍是孩子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提供者。院舍中孩子的社会支持的单一性也与社会支持的让渡与转移有一定关系。院舍中孩子的社会支持的单一性也与社会支持的让渡与转移有一定关系。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