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江氏族谱     检索到  5654  条相关信息

由于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记述,关于党项拓跋氏的族属及祖源,存在着“鲜卑说”和“羌人说”两种不同的观点。自清代以来,随着日益增多的文献被发现和重视,尤其是2000年以来党项拓跋氏墓志的不断出土,学者们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忽视了不同类型文献在真实性上的差异,简单地将其一视同仁;其二,没...

作者:尹波涛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夏阜村魏氏族人有着共同的祖宗、共同的血缘,血缘社会与村落社会高度融合在一起,绵延至今。本章将从社会形态概况、社会构成、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社会分化、社会冲突、社会保障等七个方面考察夏阜村魏氏宗族的传统社会形态。

作者: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关键词:

宗族村庄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形态息息相关,自然形态不仅限定了宗族村庄的地理空间位置,而且气候、山川地形直接影响着人们所从事的生活和生产。本文主要考察自然形态对杨氏宗族所从事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杨氏族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以及杨家坊的自然实态。

作者:王章基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宗族聚落的公共性建构不仅有赖于血缘的联结,也有赖于共同的文化积淀与传统承接。在共同的聚落生活中,氏族人逐渐形成了彼此认同的文化观念,这些文化观念又反过来强化了族人的宗族认同,成为联结族人的重要纽带。本文从文化概况、信仰、观念、习俗、文化娱乐、教育等不同方面,考察传统时期氏宗族聚落的文化形态及其变迁。

作者:黄振华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本文介绍戴氏族人不断迁徙的目的在于寻找更好的自然环境。黄龙湖不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依山傍水,水源、光照充足,而且气候适宜,湖田交错,是“屋场与食场俱佳”的理想居住之地,吸引了诸多姓氏到此定居。在适应自然的基础上,戴姓族人也在改变自然,将自然条件与文化传统相结合,发展出独特的人文建筑。

作者:李庆召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杨家坊是一个自然村庄,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客家杨氏宗族的世代族人在这里生活和繁衍。杨家坊是一个宗族村庄,杨氏族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祭祀传统、共同的信仰。在整个中国,杨姓是一个大姓,其人口总数在所有姓氏人口名列前茅,杨家坊杨氏宗族是其中一个分支,是一个“血缘共同体”与“地缘共同体”的结合体。本文主要介绍杨氏宗族的由来、迁徙,以及村庄的建制与变迁。

作者:王章基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族产是宗族共同体得以维系的经济基础。1949年之前,鄢氏宗族的族产相对薄弱,“众家”在许多公共事务中对族内富商的依赖性较大。传统的鄢氏族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将商业利润拿回老家投入宗族事务用于修谱建祠、兴办学堂、赈济族众等。所以,“传统时期”的鄢氏宗族是以族商的富庶来弥补族产的不足的。本文从经济形态概况、产权形态、经营形态、分配形态、消费形态、继承形态、...

作者:晏俊杰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传统时期,下镇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自然村落,地狭人稠,人均耕地有限,大部分族人生活贫困。在下镇村,宗族和房支拥有相当数量的公田、公山、祖业、店铺等,这些共有财产构成了宗族的经济基础。陈氏族人以家户为单位占有土地和财产,进行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但这些活动受到宗族和房支的制约。清朝后期至民国初期,东江水运兴起,部分族人开始经商、做工,在务农之...

作者:史亚峰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