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是一篇关于聋人的沟通民族志。笔者于2010~2013年在台湾、香港、大陆进行多点的田野调查。台湾、香港和大陆有不同的政治以及教育体制,虽然教材都是使用华文撰写,社会大众也多数能使用华语和华文,却有三套不同系统的手语。本文关注日常生活中聋人使用手语的沟通特性,发现感觉器官的使用情况不同,人在使用语言进行描述,将自己和世界联结在一起时,符号类型的运用也有所不...
本文描述了笔者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的感想。何为观察,何为评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即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到的内容。注意这个过程不做评判,不下结论。这看似简单,但在生活中,我们似乎更习惯根据自己的立场去做评判、去下结论,而非清晰地描述观察到的内容。
关于中国的民族志调查译者按这篇文章是俄国著名人类学家史禄国的晚期作品于其去世后第三年年发表在民俗研究杂志上该文主要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论述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历史以及复杂文明的国度如何展开民族志研究与此同时史氏指出了当时费孝通葛学溥等人类学家以村庄作为研究单位来理解中国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译者看来世纪年代以来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本文介绍了范庄龙牌会凭借民间传统信仰组织采用双重命名的方式合法地兴建一座庙宇的历程,讨论了普通民众针对社会障碍和紧张关系施展策略、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构建合法性的文化逻辑,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运行的一种文化逻辑。
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是其先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主要反映其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哲学,这种智慧和思哲与其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探讨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时,离不开苗族的发展史,因此有必要对苗族的历史源流做一些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的演进动态。倘若孤立苗族的历史演进背景来探究其生态...
人类与旅行一并前行、进化。旅行是人类文化一张独特的脸面,一种特殊的表述范式。几乎人类所有重要的文化主题都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似乎忘记了与旅行的这种关系。旅行成了一个“失落的主题”。现代社会的移动属性将人类旅行文化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旅行文化的分析达到了空前的深度。民族志研究与旅行所建立起的学科关系,促使人类学对...
本文关注数字化、移动化的沟通技术与人们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沟通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改变,不是技术条件变化的自然呈现,而是携带着规则重构的深层机制。为避免不少研究陷入的“社会真空”困境,本文借助“沟通能力”和“沟通规则”的分析概念,呈现了社会生活中公私两级(公共生活、私人生活)从传统到当代的沟通变迁——例如,从双轨政治的沟通双轨到信息政体的民主参与,...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