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正如笔者在“前言”中所说的,这篇导论的任务之一是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但在开始介绍之前,有必要先来谈一谈选题和实地调查的准备情况,以及在实地所遇到的各种周折,尤其是最终成文和原先设计的对比。记得Andrew Walder在回顾自己如何完成博士论文调查时,也曾经谈到过这一点,就是研究计划会随着进入实地之后出现的新情况而有所变化(Walder,1986:i)。
本文介绍基层农村动员农民自主建设农村的问题,反应出“现代中国存在一个由理性程序外表包裹着的人治化基层权力系统”。村中骨干与村民之间的错位,显示出基层政治体制官僚化不足所带来的种种困难。
本文讨论的是中国乡村治理状况的区域差异,及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首先,本文概述了构成乡村治理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将通过调查来解释农村社会秩序的差异。其次,本文从农民公私观念及其行动逻辑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村庄层面农民双层基本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区域差异,分解了村庄社会关联,并由此解释了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作为一种资源分配的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社会中的执行过程受到了非科层化的基层治理结构与变迁的农民伦理的双重影响,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遭遇分配难题而引发地方政府的治理困境。本文主要以精准管理中数据动态调整“回头看”以及“民主评议”作为案例,来分析地方政府如何应对以上问题以及如何强化干预的内在逻辑。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