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尝试运用一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过程中,村民参与灾后恢复活动的影响因素。本文将村民参与灾后恢复活动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另一类是由基层政府组织的。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村民如果深深嵌入在关系网(工具网、情感网)的小圈子中对基层政府组织的恢复活动有负面作用,对本村有较高认同感的村民参与自组织的社区志愿性活动的可...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谈四川灾后重建模式:发展型重建。文章首先指出这场灾难是旷世奇难,对天府之国造成了重创,其次谈到由于汶川环境特殊,加大了重建难度,接着论述了政府是如何化危为机,创造“重建奇迹”,随后阐述发展型重建推动跨越发展,再后讨论了科学发展统领科学重建,最后则概述出在实践中,升华凝练出的四川经验。
在西方社会,随着市场化、工业化的进程,曾出现了社会形态的变更。西方社会学的几位著名奠基人如韦伯、涂尔干、滕尼斯等人都曾经用自己的术语对这样的变化予以描述。这已经是一百余年前的事情了。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时费孝通先生也曾使用“熟人的社会”向“陌生人的社会”的转变来表达类似的变化。在中国社会,这一变化真正深切的发生却是从1978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我国实现了主权独立和经济自主,并由此开创了迄今7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始终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国家治理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国家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正是在这70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
在响应中央“振兴东北”的决策下,东北地区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者们都在纷纷献计献策推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然而所有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重建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是如此。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基础的一体化,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基础的错位,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体制改革及其社会基础的定位,建老工业基地社会基础的基本路径和基...
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既有物质损失,也有社会损失。但是,人们更容易关注到的是物质损失,比如地震造成的天崩地裂、房屋倒塌、断水断电断路等,而对非物质的社会损失,诸如家破人亡的精神痛苦、生计归零的紧张绝望、亲友离散的孤独寂寞、看不到希望的焦虑担忧、干群关系的对立紧张等情况,关注不够,甚至是忽视。从汶川地震后九年的实践结果看,凭借中国式救灾模式对灾区民众物质损失...
本研究以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为理论框架,通过对大连市社区公共服务社的政策实验案例的分析,探讨不同关系组合对弱势群体社会资本重建的意义。大连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高整合—高链结”的自组织是弱势群体缓解自我排斥、促进社会融合的有效方法,也是弱势群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基本途径,当然,自组织发挥作用需要实施一套公正的社会政策予以保证。
2010年可说是海地“历史上最差的一年”。年初的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惨重经济损失;10月开始的霍乱疫情和11月来袭的飓风“托马斯”使不堪重负的海地雪上加霜。原定2月举行的总统和议会选举被推迟至11月。由于灾后重建进展缓慢,海地社会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不稳定因素增加。海地未来的稳定和重建工作将严重依赖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长期、大力支持。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