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祭祀     检索到  1051  条相关信息

本文描述了东门渔村的神庙与祭神仪式,以及渔民的生产方式与分工,一方面体现出以海上生产协作为重心的交往需要,另一方面体现出沿海地方社会受到国家政治的制约。

作者:刘铁梁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关键词:民俗祭祀宗族

本文以剧头村的祭祖活动为参考,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宗族组织的重构和民间信仰的复兴现象。本文首先描述了剧头村的地理位置和宗族分布;其次叙述了当地的祠祭、祖厝祭等祭祖活动及空间安排;再次阐述了游蛇灯活动的流程、分析了其文化内涵;最后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总结。

作者:麻国庆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本文以汉传佛教为例,选取鲁西南地区两个汉族村庄的实地调查个案,分析了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融共生性特征,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作者:刘目斌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本文介绍巴音杭盖嘎查的社会生活,包括婚姻家庭、衣食住行、传统节日、传统祭祀、人生礼俗等。

作者:乌恩白乙拉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将民俗信仰与民间信仰等同为一,他界定民间信仰为:“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87页。民间信仰就是指存在于非官方社会层面里的、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崇拜各种神灵的意识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主题而非偶像...

作者:王晓丽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关键词:

传统时期的潘氏宗族,祠堂祭祀文化兴盛,每逢祭祖时节,族人在“话事头”的带领下有序参与祭祀活动。宗族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1949年以前,宗族中产生了150多位私塾先生,他们中有的外出教书,有的在族内兴办私塾学堂,将儒家文化知识与宗族的思想观念传授给子嗣。1949年以后,宗族的祭祀文化依旧兴盛,宗族传统教育方式发生变革,村庄开办了新式小学。

作者:吕进鹏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古代中国风伯、雨师信仰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经有对该信仰的记载。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中原社会的民众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一直对该自然神保持着虔诚的信仰。敦煌、吐鲁番地区与古代中原地区相似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使得该信仰有在两地根植发展的土壤。而这一信仰何时由中原传入敦煌吐鲁番地区,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本文还不能准确厘清。但通过对风伯、雨师祭祀方位的分析,...

作者:魏睿骜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我认为清明节就是中华民族生命文化集中体现的日子。清明节祭祀的功能包括:减轻人类的恐惧与痛苦;让生者与逝者有一种心灵的沟通,就是让生者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和人伦道德的涵养。

作者:郑晓江 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关键词:文化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