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有关能源问题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有关民众对能源的认知、态度和政策倾向的文章少之又少。而已有的文献大多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研究的问题有些散乱,不能提供系统的信息。现有调查文献主要集中在民众对新能源的认识和态度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二是核能(核能的分析见下一章)。
在谈“化”色变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公众对化工产业的接受度,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是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化工园区周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环境公正视角探究了影响居民环境抗争行为倾向的因素。研究发现,分配公正中的风险暴露和环境风险感知既能够对居民的抗争行为倾向产生直接影响,也能够通过系统信任这一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
笔者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这些年也关注城市化研究。在农村的时候,笔者自己也想方设法要跳出农村,到城市去,选择考大学,考研究生,和大家走的路差不多。笔者自己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当年农村那种艰苦的条件感同身受,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包产到户以前吃不饱饭,饿肚子。1980年包产到户后就能吃饱饭了。但当时的理想就是跳出“农门”到城市来。为了到城市来,农家子弟不断地奋斗。随着...
政治德性与政治理性,是政治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政治价值既为政治权力的运行设置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也因此使得政治权力的存续具有一定正当性,从而成为政治得以稳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历史地看,儒家的道德政治彰显出政治德性;源于近代西方的权利政治表现出政治理性;而侧重于功利的法家政治虽具缜密政治逻辑,但在价值上存在明显缺失。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需要在继续动态地通过顺...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特大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对萎缩的两极化倾向。论文采用系统数据深刻揭示了这种大城市偏向下的两极化倾向,并从传统发展理念、资源配置偏向、市场极化效应、农民迁移意愿和政府调控失效等综合视角考察了其形成机理,探讨了重构城镇化规模格局的科学基础和战略选择。论文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正由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由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城...
教育的发展既受制于社会结构,也建构着社会的未来。乡土社会是乡村幼教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空间,乡村人口“离土又离乡”给乡村幼教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教育主体间互为掣肘又进一步阻滞了乡村幼教的振兴。而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乡村幼教肩负着“在乡村”“融乡村”“领乡村”的使命职责。为此,需要基于乡土社会提升乡村价值生产能力,依托乡村幼教激发内生动力,以通力合作振兴乡村...
通过对建档立卡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愿望、就业外部支持条件、创业意愿、创业需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与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选择特别看重发展前景和兴趣爱好,偏好认为资金与能力是创业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就业首选省会城市和事业单位,愿意到乡镇或农村的比例最低。六成多大学生希望合伙创业,近半数大学生希望获得创业资金扶持。有明确返乡创业意愿和目标的大学生均不...
如何安置子女是进城务工家庭面临的重大选择,由此分化出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已引发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安置决定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法估计流动效用,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流动儿童的非认知能力显著高于留守儿童。这主要来源于两种安置决策下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学校境遇的差...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