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章分析“村改居”社区与乡村相比的各种空间变革,以及这些变革给基层治理带来的挑战。从空间上来说,研究对象所处的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在传统村庄印象和民居形象上有着极大的差异。但是在“村改居”社区建设中,现代的建设技术的进步和城市规划的统一原则消除了这些差异,规则的几何图形、绿地花园的景观设计、立体化的居住单元成为所有“村改居”社区的统一样式。村庄中原有的空间中...
1.在云南木村,国家通过产业扶贫对贫困农民进行致富习惯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规训,但是参与产业扶贫的村庄精英、企业和贫困农民都从个体利益需求出发展开空间反抗,致使农村产业扶贫陷人“鼓动、投资—失败、退场—再鼓动、再投资”的反复折腾的怪圈。其中的原因是产业扶贫实践存在去市场化与市场化、空间表现与表现空间、时空分割与时空压缩的矛盾关系。因此,精准扶贫要进一步拓展扶贫空...
本文为社会调查报告,首先介绍了各地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包括寄宿制学校、家长学校、代理家长等;其次,介绍了从家庭、社区、学校、政府、媒体、志愿者等不同主体在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发挥的作用和措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注入自己的力量。
本文通过对乐施会城乡循环流动行动研究项目和农村社会学习网络建设两个案例的论述,思考了行动研究中研究与行动结合的问题。文章提出的经验包括:首先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关系;其次研究者需要学会妥协;再次,在行动研究的各个环节,均需要通过充分的参与来保障各方行动研究的主体地位。在NGO的试验行动中,也需要学者的参与对行动过程的观察,甚至参与到关键的行动中...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举家迁移”所带来的农民工子女家庭及亲子关系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下家庭教育实践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作为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学校教育的。农民工将子女接入城市,在便于照顾的同时,希望子女能够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然而,他们在城市社会的现实处境与生活体验,可能限制其对教育的认知及投入。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分析主...
基于国家疆域的地理空间、共同利益的价值空间、历史文化的情感空间、制度结构的规范空间,体现着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空间的多维属性。在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阶段,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空间的构设,呈现为文化主义与族际主义、国家整合主义与区域主义的价值取向与行动逻辑。当代中国由国家主导,边疆社会、内地社会、民族自治机关、民族精英及域外力量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下的边疆地区国家认同...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