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我们使用基础公益的概念用以展示这样一种现象:几乎所有的公益组织甚至普通公民的共同目标,是人们的慈善追求,不因为价值信仰、知识视野的差异而改变。汶川抗震救灾恰恰提供了这么一个供人们奉献基础公益的场所。基础公益最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于它能够使得平日里意见不一的组织、使命有异的组织,目标一致起来。因而可以预期,不同组织的普遍行动,可以预期一种与平时一致而又有所差异的行...
本章主要介绍了NGO参与四川抗震救灾的纪实。
“中国NGO扶贫国际会议”是为了响应中国政府《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号召而召开的。会议的宗旨是总结中国“社会扶贫”20年的实践经验,探讨中国21世纪社会扶贫发展方向,加强中外NGO的交流与合作。会议通过陈述中国社会扶贫行动研究成果和讨论与NGO生存、发展的相关问题,开展NGO扶贫项目交流和专题培训,讨论、形成并发布《中国NGO反贫困...
非政府组织(NGO) 在中国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都有政府或相关的民政部门进行管理,这类NGO成立的时间普遍较早且具有“半官方” 的特色;另一种是由纯民间的人士自发成立的草根NGO。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而草根NGO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表现出的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灵活性,处在一线服务的鲜明特点, 为解除社会矛盾,缓解政府...
“分劈”,是这里使用的一个自造词。其含义是指,NGO将政府的功能拿过来一部分,但却不与政府合作,最终导致国家的功能与权威纵向分裂,产生了诸多相互独立的功能主体。合作与此相反,是指将NGO纳入国家的功能与权威体系中。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NGO的功能兴起,是在产生“分劈”作用,还是在产生合作作用?这一问题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一直的模式是,社会力量兴起,就...
抗震救灾中NGO展示了难得的联合。NGO在平日里并不是容易紧密合作在一起的,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使命、功能领域、运作策略,但在抗震救灾过程表现得决然不同。我们说这是因为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基础公益将所有的NGO从基础部分联通起来,使得大家面临共同的命运,实现的目标一致。这正是NGO联合的基础。同时,这也正是NGO联合的真正本质:基础公益基础上的联合,而不是...
目前对境外在华 NGO 研究要么多限于资料介绍, 要么多基于个案分析, 而对其基本信息、 活动方式、 中国政府的法律制度建设和监管以及这类组织与政府关系还缺乏系统、 深入的分析。 国内对 NGO 的研究要么重视自上而下型的官方背景的民间组织, 要么关注自下而上型的草根组织, 而对境外在华 NGO 这一横向外来类型组织的关注远远不够。 如果考虑到 “颜色革命”...
境外在华 NGO 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本土组织面临的问题, 二者的问题是一个更大问题的两个方面。 为何发达国家不存在境外 NGO 的问题, 或者这一问题无足轻重? 因此, 我们需要稳定、 繁荣, 需要强大的国家能力作为有效支 撑。 如果我们无法厘清社会建设的组织基础, 如果还面临社会转型中大量的社会问题, 那境外在华 NGO 的活动空间就依然存在, 其作...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