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本研究旨在考察退耕还林政策在特定区域的实践形态,并试图总结不同行动者政策行动的特点与影响因素以揭示行动逻辑。本书的研究主线是对退耕还林政策实践过程以及行动者行动的跟踪研究,而个案研究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考察这个过程。
本文以乡镇政府为中心梳理退耕还林政策基层执行过程的五大环节,即政策目标原则的理解、宣传动员、小班规划与分户落户、造林植树、验收年检与政策兑现,随后通过规范性政策文本以及基础执行主体实践之间的博弈关系展开分析。其次,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服从”关系演变为“讨价还价”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为基础分析作为委托-代理 “终端” 的乡镇政府为了...
本文主要以村委会为中心的退耕还林政策变通执行过程以及实践逻辑为主展开讨论,以案例呈现村委会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策略性行动与特点,并对影响政策变通执行的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讨论退耕还林政策的最终执行主体村民基于自身生存逻辑与生态智慧对政策采取变通适应的策略性行动的过程。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在退耕还林工程基层实践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对政策的具体行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禁种而种”(2003—2010年),第二阶段“可种而不种”(2011—2018年),第三阶段“毁林复耕”(2018年之后)。村民对政策的变通适应行动不仅反映...
一项全国性的旨在改善生态的退耕还林工程通过科层体制下的层层委托-代理实践以及村民策略性行动选择的共同作用形塑了政策特殊实践形态。本研究重点从微观视角揭示基层政府、村委会以及村民在退耕还林政策基层执行中的复杂过程与实践逻辑及其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实际影响。虽然当前中国政府大力投入环境保护并建立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环境政策体系,但仍然面临环境“治理失灵”等困境,这为本研究重点关注...
虽然退耕还林政策在1999年开始正式试点,但我国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晋西北行政公署发布的《保护与发展林木业暂行条例(草案)》,在该条例中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到退耕还林。关于退耕还林的发展历程,不同学者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的梳理,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号召动员阶段(1949~1998年);试点示范阶段(1999~2001年);工程建设阶段(2002~2...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农”问题备受关注,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如“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农业税费改革政策、粮食直补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的补贴形式是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之后逐渐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贴...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贫困问题的集中区和高发区。从1986年至今的30多年来,我国政府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近年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011年,中央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包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内的集中连片开发的扶贫新战略;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