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随着“一五”、“二五”改革纲要的实施,审判组织的改革从模糊到清晰,从不确定到逐步明朗,审判组织的运行已发生了较大变化,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日益深化。与此同时,来自于审判独立与进一步加强监督的不同呼吁纵横交错,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已显端倪。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效率、平等、公开与责任应当成为审判组织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公民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经典的选举参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以及新型治理理念下的参与式治理。公民参与的本质意义可以被视为公民权力的实现,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自组织,是公民权力实现的重要途径。本篇分析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在不同类型公民参与模式中的作用和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采购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策略之一而被诸多国家所采用,向非政府组织采购服务是政府采购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我国,政府采购几乎等于采购物资和工程,服务采购的比例还很低,向非政府组织采购服务的比例更低。这是关乎政府职能转移的重大问题。
随着政府职能做出相应的转变,给社会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民寻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合作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农民开始通过成立组织来发展、维护自身利益。实践表明,农民组织在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交易费用、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演进中,民间组织是一个特殊而普遍的现象。它们伴随改革开放的洪流而生,在市场经济的潮涌中跌宕翻滚、生生不息,推进并演绎着生活在这个巨大国度中的公民们以各种方式彼此携起手来,在转型中共同构建民主、自由和博爱的和谐社会的历程。本章在对民间组织概念给出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分两个大的阶段考察和回顾了中国民间组织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并从制度变革、...
法律、行政法规是中国民间组织生长发育的襁褓,这个襁褓培育了中国民间组织,担保了民间组织的合法性。与其他形式的襁褓一样,对于民间社会而言,不与时俱进的法制又往往成为其发展的桎梏。民间组织迅速发展的现实一直不断地向立法提出制度需求,民间组织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主体的多元化、独立性的提高、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拓展等,一直是民间组织法制建设的推动力,民间组织法律框架的完善...
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中国民间组织登记管理的单项行政法规是比较齐全的,包括《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10月25日)、《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3月8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10月25日)和《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1989年6月14日)。这些行政法规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登记程序和事项;二是日常行政管理;三是法律责任。目前...
随着中国民间组织的迅速发展,民间组织的治理也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民间组织治理经历了一个从朦胧形态逐步转向清晰架构的演变过程。民间组织治理涉及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相关重要问题,从单一治理思想逐步上升到民间组织领导团队的观念、价值观和战略思想。当今世界流行的公司董事会遵循的四大准则即透明、问责、公平和负责的思想已应用到民间组织部门...
本文以公共性建构中的功能合作与权力困境问题为核心,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组织和政府关系的演变及其特征。结构上包括一个引言和五个部分。引言简述改革开放的由来和社会转型的起因;第一部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组织的两种生长路径;第二部分概括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基本逻辑及中国模式的特征;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别从公共服务合作和公共政策倡导两个方面,探讨基于公共财政资金的民间组织与...
在西方社会,随着市场化、工业化的进程,曾出现了社会形态的变更。西方社会学的几位著名奠基人如韦伯、涂尔干、滕尼斯等人都曾经用自己的术语对这样的变化予以描述。这已经是一百余年前的事情了。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时费孝通先生也曾使用“熟人的社会”向“陌生人的社会”的转变来表达类似的变化。在中国社会,这一变化真正深切的发生却是从1978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时间。在这段...
减贫路径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