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这一章的核心主题是分析调查地区移民在迁入地的调适情况,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分析来了解四个方面的情况:(1)与迁出地的情况相比较,移民对目前居住地的满意程度;(2)迁移是否给移民带来了生活条件的变化,移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是否因迁移活动而得以提高;(3)在社会交往网络方面,考察移民在迁入社区内是否与本地居民建立一定程度的友谊和亲密互动关系;(4)在居住格局方面,考察移民...
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这一调适和整合过程几乎涉及两个群体的所有成员。他们之间的边界或者趋向模糊化并逐渐开始分享更多的共同利益,或者始终保持清晰并使持续出现的群体利益博弈成为当地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主线。在第八章中,我们已经通过调查数据对移民群体的调适和整合情况进行了检验,在本章我们将主要集中讨论本地人的调适以及他们与移民之间的整合并对模型2进行检验。
在本章和下一章中,我们将把当地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的族群因素作为主要的研究专题,通过户访调查数据对这一地区族群整合的几个基本维度进行模型检验。这几个维度包括居民的交友模式即社会关系网络、居住模式(村内的邻里格局和以村庄为单位的族群隔离)和族际通婚。这些检验将为我们理解赤峰农村汉族和蒙古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与整合提供一幅比较完整的图画。
我们在本章中将首先关注个体层次的影响因素,考察蒙古族和汉族户主的哪些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会增加他们与另一族群成员通婚的可能性,努力归纳出一个概括族际通婚特征的地区模式。然后,我们再来讨论在村庄这个宏观层次上各种因素对本村村民族际通婚的影响。我们在这个层面主要关注各族群人口的相对规模、全村户主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这两个因素,考察它们对村内各族通婚率的影响。最后,我们将对以族...
这一章里我们将首先讨论移民的迁移动机,然后对这次实地调查中的主要发现进行总结。在总结讨论时,我们将结合过去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与经济制度的演变历程,并把调查地区的移民和本地人之间的交往与整合过程放到这样一个宏观的社会图景之内进行分析。与此同时,我们特别关注的是1980~1985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当地移民整合的各种影响。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我们还将讨论未来这一地...
由于这次赤峰调查仅仅涉及农牧区的基层社区,问卷调查中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农户层面的基本家计状况与民间人际交往,因此苏木/乡一级的政权组织以及行政村一级的社区权力与资源分配、学校教育体制、社会流动机制等没有作为这次调查的研究主题。我们试图通过农户个体层面的基本家计与私人交往这些比较容易询问而且不太敏感的领域,从一些侧面来考察当地的蒙汉关系与族群整合的实际情况。从对这些有限信息...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明显有别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国是人口大国,2013年底中国人口总量达13.61亿人。我国虽然也是农业资源大国,却是农业人均资源小国。由于这两个前提存在,人口大国就意味着解决全部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压力。而人均农业资源小国,就意味着解决这个问题极富挑战性。在这个背景之下,怎样准确地定位中国现代农业事关重大。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和美国、加拿大...
本文主要叙述了从“过日子”的角度研究农民生活伦理的缘起、意义、方法与进路。农民生活伦理研究受到农村调研实践的启发,有利于将民间俗语概念化、理解“小农的生活伦理”、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表述农民。该研究从“过日子”和“生活伦理”两个概念入手,将农民作为主体,分析其访谈及话语。
本文主要从“过日子”的角度探讨了农民的生活伦理。首先本文阐释了“过日子”的核心内涵,然后本文将中国农民的生活哲学概括为家庭主义,并探究了农民在当前生活中的个人本位与家庭本位,最后本文探究了农民的家庭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阐释了如何从“过日子”的角度理解农民的生活伦理,并指出研究者不仅需要关注当代社会转型中农民生活的变迁,还需要关注其背后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规则体系。
减贫路径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