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河南农村老年人在居住方式上和城市老年人相似,都有明显的儿子偏好,即父母有与儿子同住的强烈趋向。在居住意愿上, 农村老年人愿意自己或仅与老伴儿居住的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6.1个百分点,而与此相反,愿意和子女同住的比例要低于城市老年人2.3个百分点。
健康长寿是我们对生命的美好希望,即人类所追求的不仅是活得更长,还要活得健康。但随着人寿命的延长,很多老年人却面临健康的问题。健康反映了个人或群体的生理功能,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健康状况自评和家务自理能力上,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相差不大,但在保健意识上却差别很大,超过六成的城市老年人有主动体检的意识并在最近一年进行了体检,而农村老年人正好相反,有超过六成的老年人没有主动体检的意识。
健康与幸福密切相关,不管在哪个年龄阶段,健康的身体都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对老年人来说,尤为如此。乐森(1978)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研究发现,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Bowling(1991)进一步指出,对于85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健康状况对其幸福感有明显影响。本研究旨在揭示洛阳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其相关因素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幸福是一种感到满意的愉快体验,它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目的,甚至可以说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一切属灵之物,都有追求幸福的倾向。大力提高老年人生活物质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是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目标的保证。老年人经历身体机能的衰退、社会声望的下降、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离开身边等变化,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认识和改善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进而有利于国家更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河南省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河南省85.1%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转移,户均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74人。但由于他们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靠出卖体力劳动为生,工作时间长,生活条件差,工资收入低,进城务工人员的父母大多不能一同前往。对于老年人来讲,传统的大家庭分崩...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对其健康、生活状况乃至生存质量的自我评价和期望,是评价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可为健全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而改善其生存质量、提高其幸福指数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河南省城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并不强。影响河南省城市老年人养老机构入住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特征、家庭状况、经济状况、身心状况、医疗状况、对养老机构的知晓程度和生活满意度。
河南省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的需求并不旺盛影响河南省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儿子数、居住方式、应付日常开支的程度、老养小、生活满意度、听过机构与否。儿子数量越多,越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越是独居或者与配偶居住,越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生活越满意越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部分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乏有效监管和亲情呵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遭遇意外伤害,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积极心理取向出发,对什么是积极心理、积极心理的基本成分、心理结构、测量工具以及心理功能等问题进行简要介绍,为开展积极取向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相对贫困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