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对其健康、生活状况乃至生存质量的自我评价和期望,是评价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可为健全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而改善其生存质量、提高其幸福指数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幸福是一种感到满意的愉快体验,它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目的,甚至可以说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一切属灵之物,都有追求幸福的倾向。大力提高老年人生活物质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是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目标的保证。老年人经历身体机能的衰退、社会声望的下降、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离开身边等变化,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认识和改善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进而有...
本章介绍经济学中主观幸福感理论的发展,并通过相关的理论分析,解释不同的发展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河南省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河南省85.1%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转移,户均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74人。但由于他们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靠出卖体力劳动为生,工作时间长,生活条件差,工资收入低,进城务工人员的父母大多不能一同前往。对于老年人来讲,传统...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阐明贫富差距如何通过“相对剥夺效应”和“负向预期效应”两种作用机制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和对未来信心程度。(2)构造就业偏好指数,分析就业偏好程度差异性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通过异质性分析,探究贫富差距对城乡和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幸福感、对未来信心程度的差异性影响。(4)基于边际效用理论,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农村最低收入人群就业偏好...
本文从主观幸福感、自我和谐与藏族个体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做了梳理和综述,在此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本研究的分析方向和研究途径。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