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是当前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目标任务。本报告基于北大荒农垦集团北安分公司的典型经验,提出“大企业-大产业-大基地”的分析框架,跳出以小农户为逻辑原点的由下而上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路径,从产业化大农业的农业“新质态”高度出发,通过自上而下的全产业链顶层设计,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指出现实路径:(1)构建“龙头”引领的“集团公司+产业公司+农场(国有或集体)”的大企业,由集团层面负责统筹资源和战略布局,作为投资中心,实施资本经营;(2)打造全产业链的大产业,集团下属产业公司负责整合北大荒农垦系统产业体系(包括数字平台企业),作为利润中心,实施产业经营;(3)整合形成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农场大基地,主要通过委托经营、全程托管方式整合农地资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作为成本中心,实施生产经营。基于此,本报告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般条件,即本质特征:组织集成、技术集成、全产业链、委托经营、监管风控、数字赋能等,并在实际操作层面从区、镇、村三个层级提出了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
陈雪原: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总经济师,主要从事城镇化、集体经济治理与集体土地改革等领域理论与政策研究、改革试验示范工作。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后出站。出版专著《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乡镇统筹》,合著2020~2022年度《集体经济蓝皮书: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报告》。发表《关于“双刘易斯二元模型”假说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等论文多篇。主持北京市“三统筹”改革试验示范项目(2021~2025年)、北京市100个村集体经济运行状况跟踪监测点项目,受邀指导京郊乡村两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改革、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等相关工作,调研报告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获中国农业经济学年会年度优秀论文奖1次、农业农村部农村政策与改革系统优秀调研报告奖3次、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1次、“优秀皮书报告奖”2次、北京市委市政府优秀调研成果奖2次。
黄松涛:北大荒农垦集团北安分公司合规风控部部长,研究方向为农地运营、农业社会化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