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决心。会议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了巴厘路线图的双轨谈判进程,在长期目标、资金、技术转让、行动透明度等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原则共识,为下一步的谈判凝聚了政治推动力。同时,《哥...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全球热点问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和行动必将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13次缔约方会议达成了《巴厘行动计划》,UNFCCC,Bali...
本文基于对效率和公平含义的界定和实现条件的分析,梳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相关论述,结合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之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变化,对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展开讨论。
针对我国经济条件制约的状况,城乡间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应该属于“增量”方式改革。对于加大投入的解决方式,仍然需要在我国现有的分权财政体制下重点考虑投入结构问题。
中国能否以及如何建设福利社会?本文认为,按照底线公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一条最切实可行的道路。为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回顾了底线公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概述了底线公平制度结构、基本机制和原则,总结出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主要特点,认为据此可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动态均衡,增强社会福利的自我维持能力,收到以较小成本获得较大福利、最大限度地防止福利依赖、大幅度地降低社会紧...
灾害救助的基本政策目标是满足灾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社会交往、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Maslow,1970)。由此,从满足灾民需要的角度看,随着灾害救助水平的提高,灾害救助政策的焦点必然从关注灾民的生存和安全向社会交往和自我尊重转移,相应的,评估灾害救助政策的重点也必然从客观的生活条件转向灾民的主观感受。因此...
从《达喀尔行动纲领》到《教育2030行动框架》,可持续发展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都是公平的、包容的、优质的全民教育,要让所有的人,不论种族、阶层、性别、地域或其他任何社会身份,都能享有教育机会。不过,现实状况是,在当今所有社会,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中国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国民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正在推向普及...
自1990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增加了40%。到2050年,这个数字必须下降80%左右,才能避免人类因此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避免成千上万人因此丧失家园、避免大量的移民潮的出现或为争夺水和耕地等稀缺资源所引起的武力冲突。目前,各国排放水平之间的差距很大。例如,德国的人均排放水平相当于中国人均排放量的3倍。而且,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某个国家内,气候变...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