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文章首先介绍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三个陷阱。其次分析了转移支付效用最大化、提高转移支付效用最大化的关键点。最后,文章提出了几个建议。
2013年秋播,江苏省S县首创联耕联种做法,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家庭经营主体,让广大普通农民受益,实现了家庭分散经营效益最大化,一经推广就受到参与农户的一致认可。中央农办调研认为,联耕联种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经营制度,是土地不流转也可实现规模经营的新路子,更适合约占全国耕地近1/3的6.2亿亩平原宜耕耕地的传统农区。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为此作出批示,群众从...
对于集体行动的解释,传统理论有奥尔森为代表的个人利益论,以及涂尔干为代表的集体观念论。本文指出,在解释集体行动时,“利益与观念关联”的理论路径更具有解释力,而这一理论路径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及道德博弈论中都具有相关的理论资源。
在厘清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外延、增收机理与发展进路的基础上,本文拟进一步讨论在利益共同体视角下小农户如何有效融入乡村特色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农业强调农业推广中服务的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相互关联,并建立起农业推广服务的运行模式,其有效性在于利益机制的形成,包括对农业推广服务的利益主体界定、政府资源的分配机制、需求与供给关系以及规范农业推广服务交易过程等几个方面。
本文探讨农村金融利益联结对农户多维减贫的影响。本文构建农社利益联结对农户多维减贫的影响模型,采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 2015)和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贫困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社,依托其产业发展可以有效地联结交易信用,提高农业产业链融资的信贷可得性,农业产业链融资信用增级也促使农户信用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农户信贷可得性。贫困农户依托产...
农民合作社领办主体的异质性导致其利益联结带来的融资创新的减贫机制和减贫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采用A-F双界线分析法和PSM-DID模型实证评估和比较了不同类型主体带来的金融减贫效应。研究发现,获得农民合作社供应链金融信贷的农户往往具有较高的减贫效应,以农业企业、村干部、种养大户为领办主体的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对纯农型贫困农户的减贫效应最为明显,...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地流转存在“内卷化”现象,表现为农地流转增速放缓、小规模转入与部分转出对应的“小农复制”现象以及农业生产效率递减等。在推进农地流转过程中,国家层面面临社会利益与政策惯性的“内卷”,地方层面面临政绩利益与科层体系的“内卷”,农户层面面临生计利益与经济理性的“内卷”,各...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