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的统治阶层把自己的民族身份定位为“胡”或“夷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又将其祖源追溯至有扈氏,与华夏民族联系在一起,似乎在努力淡化、模糊与华夏民族的界线,但祭拜的却是自己的真实先祖。不仅如此,氐族又经常自外于其他非华夏民族,以“胡”“戎”称呼其他非华夏民族,凸显了他们之间的不同,因此,氐族苻氏在民族认同上比较矛盾和混乱。这种现象可能与氐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北方地区除洛阳外,长安亦成为译经重镇及佛教传播中心,这种情况从西晋竺法护来长安开始,经过后赵、前秦等政权的推崇及发展,在后秦鸠摩罗什来长安后达到一个鼎盛时期。虽然此后经过战乱及魏太武帝的灭佛运动,长安佛教有所衰落,但西魏、北周定都长安,帝王多数崇信佛教,佛法再次复兴,为隋唐时期长安佛教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本文以对十六国史书的体裁、成书过程的考察为中心,从修史运作的视角来观察十六国时期官修史的发展。十六国诸国官修史书以编年体为主流体裁,修史运作主要是“起居注”与编年史两步,所例外者,十六国前期的汉赵在刘渊、刘聪时期是修撰纪传体史书,十六国中期的前秦、后燕很可能出现了从“起居注”到纪传史的修史运作。十六国的编年体官修史在修史运作过程中的性质、作用近于后世《实录》...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胡族”建立政权之后,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其合法性与正统性的难题,而祖源的华夏化构建是一条绝佳的途径。因此拓跋鲜卑选择将其祖源与华夏始祖黄帝联系在一起。拓跋鲜卑的黄帝祖源认同是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迎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族人士的推动至关重要。最早将拓跋氏与黄帝联系在一起的是代国时期的卫操。代国被前秦灭亡之后,其族源认同的构建过程也随之停滞...
金猥墓志是近年来陇东地区发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休屠人的重要石刻文献,墓志通篇记载了其家族世系,对研究金氏休屠家族及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具有重要意义,起到了证史补史的作用。
“岭北”是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概念,其大致范围在陇山以东、子午岭以西关中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东汉以降,大量羌胡迁入泾河上游岭北之地。于是该地既有连通秦凉、朔方与关中之地利,又有丰厚的人力资源。十六国诸政权重视岭北之得失进而对其着力建设。如汉赵国于高平置朔州,至后秦时原魏晋安定郡已分出五个新郡。“岭北”地名正是在西北诸政治势力尤其是后秦与苻登、赫连夏连年...
本文利用《魏书》《北史》的《王遇传》《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发现的北魏《王遇墓志》再做考释,对其族属、身世、官职、生卒年、葬地等进行分析,补证了史书所记羌人王遇的事迹,又进而考证其居地李润镇、李润堡的地理位置、沿革,以及其主持监修的著名建筑等。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