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80年代末,李汉林和方明等人在研究中国城市组织问题时提出,单位组织是中国城市组织结构体系中的基本组合形式,这一组织形式的产生,起源于根据前苏联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建立的解放区经济组织,其特征是国有化、权力高度集中、供给制和义务劳动制以及厂长、党支部书记和工会委员长的“三人团”领导体制。1949年以后,这种组织模式发展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和企社不分的单位组织,其...
既往有关国企的产权分析范式与单位研究理路分别偏嗜于企业的经济维度和社会、政治维度,两种谱系下的研究没有实现视角融合,基于此文章提出把产权分析带回“单位研究”的中心。文章以国企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为经验基础,指出无论是改革之前还是改革以来,国企拥有的都是“不完全产权”,国企的这种不完全产权结构是单位制特征的重要表现。产权的外部化控制、财产权和行政权合一、等级化的异...
单位制住宅是北京市居民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研究中缺少关注。本文通过引入空间视角和对单位作用强弱的讨论分析单位制住宅小区的治理机制。本文在概念上将一栋居民楼视为小区中的基本公共体。研究发现,在独栋单一单位大院中,单一基本公共体的空间属性和单一福利供给者的单位特性获得了最简单明确的吻合,治理难度相对较小;在多单位大院中,多个基本公共体对应多个福利供给者,...
导语:市场化改革和城镇化发展同时推进,客观上要求国家放弃“单位制”模式。本书研究就开始于单位制解体的时刻。显然,这在全国层面不是一个统一的时刻,而是渐进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单位制解组、住房商品化改革、劳动力市场建立、土地城市化机制形成等多重政策的推进,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组织基础不复存在了。而作为一种替代方案,新型社区建设逐渐在全国推广,但是这...
本文对一个于20世纪末改制且不复存在的国有企业展开个案研究,考察女职工在单位制解体后,由“单位人”变成“市场人”的过程中工作和生活的改变。研究发现,单位制度的改变主要从人事安排、福利与社会保障两个方面影响了女职工的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福利,进而影响了她们的生活。
对于理想型的中介组织有着这样一种普遍的构想:以提供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的服务为目标,以信息沟通为纽带,通过将社区内的各种主体组织起来的方式填补单位制解体和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组织化程度降低的缺失,在满足社区各主体需求的同时降低国家组织与管理社会的成本。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受东北地区“典型单位制”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东北城市的街道、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形式始终是“单位制”的一种附属物或补充物,始终处于一种边缘性的地位。198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随着“单位社会”的终结,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渐推向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城市社区组织需要由原来的辅助性和边缘性的地位上升为主要的核心地位...
本文以T市截瘫疗养院和截瘫康复村为田野调查地点,试图了解在中国三十年社会转型时期,残障者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历史的追溯,本文认为,截瘫疗养院的建立逻辑与西方残障者收容机构的建立逻辑不同,疗养院体现着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兜底作用。单位制一直在截瘫者的社会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位不仅是社会中个体社会福利的来源,也是个体社会身份的重要来源。随着市场经...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