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当前,一种“生产主义”发展观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正在推动土地社会生命的转换。皖北黄村在土地流转、征地、拆迁、平坟、腾指标、确权、农民上楼与土地开发等方面的政策实践,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结构,其文化根源在于“生产主义”的发展观将土地仅仅视为市场社会中的生产要素,而忽视了“土”对于乡土中国所具有的总体性意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像是将自己关进死牢,罪名是轻佻、冷漠、慵懒、不懂爱、不敢恨、拿不起也放不下。2008年的那段经历,让我释放了所背负的种种“罪过”。倘若没有当年的蜕变,怎么也不可能想象今天的我仍然践行在“公”与“义”的路上;倘若没有后来的热血经历,又如何能成就我的如今乃至于今后的生命?
作为乡土社会总体性呈现之物的土地,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如工业社会的城市的土地具有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不幸的是,在“生产主义”的号令之下,地方政府正在快速地推动土地的生命转换,试图通过土地社会生命的转换来完成社会形态的“进化”。本文通过黄村的“增减挂钩”实践来分析土地生命转换的“生产主义”之患。
本文首先介绍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然后阐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接着介绍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体系;然后阐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
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是中国农村土地的所有者。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民获得村集体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承包土地和经营土地成为中国农民谋生的可靠手段。因此,在当今中国,土地保障是农村社区的一种特有的生计保障类型。基于此,本文首先研究了社区土地保障的特质,其次研究了社区土地保障的发展及其缘由,再次研究了社区土地保障的发展范式...
将社区营造作为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它不仅仅只局限于理论研究领域,也进入了各地探索实践社会发展和治理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若干阶段。实现这个转变关键在于政府承担起为百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同时转变“全能政府”的理念,把属于居民自治的权力和空间让...
今天是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我也查阅了一下,恰恰这期是我们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第518期。所以再次登上这个神圣的殿堂,感恩与珍惜依然,同时不安与紧张依然。所以我们有句话说,给点阳光就灿烂。期望今天在座的诸位,多给我支持,多给我光明。我也期许自己不要辜负这个神圣的日子,不要辜负这个神圣的殿堂。谢谢大家!
青藏高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起着大江大河水循环的初始作用。2000年8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中央电视台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长江源头的通天河畔举行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揭碑仪式,标志着国家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设立。这不但...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