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书收录了四份村庄调查报告: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岩镇山池村形态与实态调查、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龙岗镇坪村形态与实态调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形态与实态调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乡白鹭村形态与实态调查,分别从宗族由来与村落形成、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等六个方面,充分而完整地阐述了龙池村、坪村、呈坎村、白鹭村等四个宗族村庄的传统形态、变迁与实态。
坪村是一个乡村,因为全体蓝氏族人共同聚居在这一地域范围之内,而且自开基祖以来,世代均聚居于此。坪村也是一个宗族,因为全体蓝氏族民都从同一个祖宗传衍下来,有着共同的祖先,并有着同样的血脉。因此,坪村作为“地缘共同体”和“血缘共同体”的集合体,是一个典型的宗族乡村。宗族乡村是有“根”的村落,因此,本文主要从地理位置、村庄由来、村名由来、建制沿革、当下概况等五个方...
本文记述作者一波三折的进村经历,驻村调查过程和对村民感谢。
在中国,多子女家庭最不容易成为贫困户,丁克家庭较容易,单亲家庭最容易成为贫困户。这种贫困分布差异有着深刻的文化与制度因素,值得进一步挖掘。
“共同体的生活是相互的占有和享受,是占有和享受共同的财产。”共同的经济基础保证了宗族共同体的延续和繁衍。坪村是蓝氏族人的世居之地,是一个宗族聚居社区,了解其经济状况显得尤为必要。因而,本文欲从产权、经营、交换、产业、分配、消费、继承等七大关系切入,以“形态与实态”为主线,全面剖析和再现坪村蓝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及其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经济状况变迁历程。
本文记述作者每天在坪村调查的经历和工作情况。
在“皇权不下县”的封建王朝时期,坪村蓝氏宗族作为一个相对比较封闭和独立的小型社会,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和程序,进行自我治理。因此,本文从“治理形态概况”“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规则”“治理过程”“治理方式”等六方面考察蓝氏宗族的治理形态,并考察1949年以来蓝氏宗族的治理变迁及其当下实态。
首先,本文梳理了村治主体的相关研究,简述了项目进村中村治主体的角色性质。其次,本研究结合玉镇村庄项目制基层实践经验,分别从权威基础、精英替代逻辑、治理机制和治理绩效这四个层面,勾勒出了“新代理人”的基本面向。最后,本文将“新代理人”纳入村治主体研究的比较分析中,挖掘了“新代理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