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将民俗信仰与民间信仰等同为一,他界定民间信仰为:“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87页。民间信仰就是指存在于非官方社会层面里的、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崇拜各种神灵的意识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主题而非偶像...
“河南四荒,水、旱、蝗、汤”(汤是指汤恩伯),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流传于河南人民中间的一句口头禅。它不仅形象地反映了河南人民交相承受天灾与人祸的双重煎熬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差不多也可以用来概括八年抗战期间整个中国自然灾害的面貌、特点与规律。从当时灾害发生的种类来说,危害最严重的莫过于水、旱、蝗三灾了。从灾害发生的原因来说,以“汤”为代表的人祸即人为的因素要比自...
什么是社会?“从外在形态来看,所谓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而“从内在本质来看,所谓社会,概括地讲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所谓“灾区社会”,系指灾荒时期灾区的社会存在状态。古代中国,灾区社会主要出现在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广大乡村社会,灾区社会因时因地而不同。诚如学者行龙指出:“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其特...
若从民生视角检视,明前期则是异样的“治世”——灾区反复沦为灾区,区域“灾区化”明显。本书所谓“灾区化”,系指天灾频发,政府救灾不力及民生贫困,造成某一地区在较长时期内一再沦为灾区,“灾区”出现频度(年/次)在1.5以下,并以发生饥荒为主要标志,“灾区”成为该区域持续存在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即常态化。本文“灾区化”概念也是对区域性灾区状态抽象概括,“灾区化”是...
历史文化悠久的来安县,于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置县,谓之建阳县(在今来安县南水口镇东城埂属九江郡),至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定名来安。虽古为南北通道,驿使来往如织,但来安境内中北部多山丘,地势险要,或为战场,或为驻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部乡地势低洼,滁河、来河由西向东流入长江,水网密布,常年水患天灾,民不聊生。因此,来安县人口稀少,明洪武元年(13...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