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2007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国务院11个部委和苏、浙、沪三省市的密切配合下,开展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这是中国第一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方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太湖水质污染非一朝一夕造成,也非数年就可解决。目前江苏省正在酝酿“区域环境补偿办法”以及“污染权价格分配制度”,被业内视为江苏试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全新探索,而...
笔者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渔村出生并长大,大部分亲戚从事太湖蟹养殖零售业务。作为一名庙港太湖蟹养殖经营业务发展过程的旁观者,笔者于2018年5~7月,利用业余时间回渔村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查阅资料、个别采访等形式,对庙港太湖蟹的养殖经营状况进行了调研,经过梳理,形成此报告。
本篇首先分析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和特征,然后介绍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最近两年的重大治污举措,最后探讨饿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2007年5月底,以富甲之地和鱼米之乡闻名的太湖流域暴发了蓝藻事件,显示江河湖泊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该事件引起人们对苏南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苏南地区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太湖污染的治理,对太湖流域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并探索排污权交易等新的举措。
本文以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案例,依据公共物品或服务和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政府承担农业生产、村民生活污染整治责任机制及其失灵环节。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政府在承担农业生产、村民生活污染治理公共服务供给责任中,在承担污染治理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责任的同时,还承担污染治理公共服务的生产责任。本文指出,政府承担双责一方面造成项目实施单位实施项目的效率所受监督的有效性不...
传统时期太湖东部平原的聚落具有“浜村相依”的普遍特征,河浜是聚落景观的主体,具有提供饮水、交通、农田排灌等各种实用功能,同时还是民间风水信仰的精神依托所在。家族墓地围绕河浜而构建,更是聚落风水的聚焦点和家族福祉的寄放地。跨越河道的桥梁具有利通衢、益行旅、便耕耘等实用价值,由此逐渐衍变为乡村道德教化与慈善的载体。乡村各群体在对河浜、桥梁与风水的共同占有、享受、...
清代至民国鱼鳞册南北各地均有遗存,研究者对其开展地权研究,并和民国时期的地权状况作比较,推论出地域经济社会的长期特征,如“太湖模式”“关中模式”等。新的研究表明,“太湖模式”运用鱼鳞册开展研究时,在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值得商榷。“太湖模式”所用苏州鱼鳞册业佃分写的形式难以断定是田底田面权的分离。从土地占有状况来看,清代前期苏州存在大地主应是事实...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