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探讨患者患病前后在社会关系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挖掘差异产生的原因,探讨性别关系对艾滋病的影响以及艾滋病对性别关系演变的冲击,归纳性别关系与艾滋病的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基于2002~2009年国家统计局在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的贫困监测调查,以及国家统计局在31个省区市开展的农村住户调查的部分数据,分析和描述了这些重点县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0~2010年)》实施期间社会性别平等方面的改善情况。首先描述扶贫重点县分性别的经济贫困状况。其次描述扶贫重点县分性别的受教育情况。最次描述扶贫重点县女性劳动力在就业...
移民研究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彻底转变。大部分学者现在都承认:许多当代移民及其子女在融入定居国家的同时,仍然维持着与祖国的多重联系。民族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的特征依旧显著。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跨边界发生的情形也越来越多。跨国研究已经出现,它本身就是个跨学科领域,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参与其中,试图描述和分析跨国迁移的动态,并为之创造新的方法论工具。本文概括了这些跨国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妇女研究、发展研究、经济研究、社会研究的学者纷纷关注发展中的性别公平与性别平等问题,特别是198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后,各种有关妇女与发展、性别与发展的概念和理论迅速出现在各个发展主题和领域,甚至反映到政府的社会决策过程中。同时期,多边和双边的各类国际组织在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工作也陆续纳入了社会性别视角。有关...
本文分析了李村人口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和家庭分工,及其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首先概述了李村农业家庭的流动与留守情况;其次分析了李村“男工女耕”家庭分工的形成,以及女性流动机会的弱化;再次从留守丈夫群体出发,阐述了无论男性是否外出打工,女性仍然不具备选择流动的权利,并叙述了留守老人对家庭分工的影响;最后描述了农业现代化尚未改变女性在生产中的辅助角色,并进行了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性别以及社会性别机制的基本涵义;其次本文介绍了出于研究需要构建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性别机制;最后经过分析指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男孩偏好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男孩偏好是社会性别不平等机制的后果,父母预期男孩能够给家庭所带来的各种回报要远远多于女孩,因此形成了生育中的男孩偏好,从而出现出生性别比失衡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生育水平的下降,出生性别比长期、普遍偏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本书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深入、系统地分析出生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的原因,提出了以社会性别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性别机制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建构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性别机制的理论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社会性别机制的作用过程及其互动关系,探讨了...
本章主要运用质性材料和文献资料对性别文化与艾滋病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两者关系的演变规律。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