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中国长期处于极低生育率水平,促进生育率向更替水平反弹和回升是中国面临的长期和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女性与男性的受教育差距在缩小,但劳动力市场上和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状况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在宏观层面,中国应在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性别平等,减少和消除劳动力市场上对女性的歧视;在家庭层面,中国应提高全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让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育儿和照料等家庭责任...
我国生育率处于极低水平,人口政策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但目前地方政策差异性较大且缺乏总体设计,面向家庭的支持力度有限,政策成本分担机制尚不明确,政策实际效果不理想。地方政策实践中凸显的问题,反映出人口政策的独特属性,生育具有正外部性,其收益主要归国家,这决定了生育政策主要体现中央事权,偏离这一原则将扭曲地方政府行为,政策成本转...
本文梳理回顾了世界主要低生育率国家实施的生育支持或激励政策,总结归纳了这些政策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既有政策的得失,并结合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初步探讨了既有政策实践对中国现阶段提振生育水平的启示。研究指出,灵活工作安排和休假制度是提振生育水平的成本—效益型措施;低价、优质、覆盖全面的托育服务对解决育龄女性在兼顾工作与家庭中...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无疑这改革将震撼八亿农民的生产、生活、婚姻、生育等等各个领域,并引起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本文仅从农民的生育意思与生育率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经济体制改革所引起的变化。
东北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始终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低生育率国家中生育率最低的极低生育率地区。近年来,这种极低生育率的形成原因和带来的影响不仅引起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也引起了各新闻媒体的关注,成为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2010年以来,中国生育率一直在低位运行并在2020年降至极低生育率,出生人口在2017年以后逐年下降。2020~2022年的新冠疫情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初婚和生育的推迟,出生人口加速减少。估计2023~2025年会有一定数量的补偿性生育,生育率和出生人口可能有小幅回升,但仍将延续初婚和生育推迟的大趋势。
除了经济发展导致生育率快速下降之外,传统生育文化的消失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圈国家和相同文化圈国家之间的生育率比较发现,在生育率下降的总趋势下,文化仍然是影响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虽然出现了持续的低生育率现象,但是传统生育文化的家庭和婚姻基础仍然稳固,不婚不育率很低,婚姻和生育仍然是年轻一代的普遍选择。在年轻一代传统生育文化基础仍然...
我国生育支持政策顶层设计已初步完成,但以提高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为目的的政策瞄准机制尚不健全。本文首先以扶贫政策为例系统介绍社会政策瞄准方法,并从识别指标和群体两个维度突出了生育支持的政策瞄准特点,随后概述了我国生育支持的政策瞄准现状。基于统计年鉴、历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首先,我国各年龄段未育妇女的生育意愿显著高于已育妇女,提高一孩生...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