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性别以及社会性别机制的基本涵义;其次本文介绍了出于研究需要构建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性别机制;最后经过分析指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男孩偏好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男孩偏好是社会性别不平等机制的后果,父母预期男孩能够给家庭所带来的各种回报要远远多于女孩,因此形成了生育中的男孩偏好,从而出现出生性别比失衡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生育水平的下降,出生性别比长期、普遍偏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本书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深入、系统地分析出生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的原因,提出了以社会性别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性别机制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建构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性别机制的理论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社会性别机制的作用过程及其互动关系,探讨了...
本文介绍了社会性别机制的作用过程:社会性别机制在宏观层面的作用过程主要表现为国家法律、政策制定及其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性别化影响。中观层面的作用过程主要表现在社区内存在着社区成员认可并遵从的价值观念和规范,这些非正规安排影响着社会资源在社区成员间的分配和调整;微观层面的作用过程主要从家庭内部获得各种资源的权利和机会以及家庭事务决策权的性别差异角度来分析。
本报告是对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意识的关系的分析。报告首先分析公共政策与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并指出公共政策决策群中“女性代言人”的缺失,提出公共政策体系层次上的社会性别问题,最后说明促进社会性别意识的决策主流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妇女研究、发展研究、经济研究、社会研究的学者纷纷关注发展中的性别公平与性别平等问题,特别是198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后,各种有关妇女与发展、性别与发展的概念和理论迅速出现在各个发展主题和领域,甚至反映到政府的社会决策过程中。同时期,多边和双边的各类国际组织在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工作也陆续纳入了社会性别视角。有关...
本报告是对广东社会性别观念的调查与分析。报告首先对广东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的基本状况作了介绍,其次对广东社会性别观念进行现实分析,最后提出了对策与思考。
本文主要从身份认同、城市归属感和社会距离三个方面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融合和政治参与等因素对农民工心理融合的影响。就现状而言,农民工在身份认同、社会距离和城市归属感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认同农民身份;女性农民工社会距离比男性更近,心理融合更好;女性农民工城市归属感优于男性。农民工心理归属的影响机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身份认同方面,男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作出的一种权威性分配,公正性是其本质要求,我国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应以“实质的平等”为追求目标,注重对弱者的保护。由于历史的原因,女性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性别则是为改变女性弱势地位的一种新理论或研究方法。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对于调整原有的性别利益格局、改善女性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中,存在决策层中女性...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