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职业适应     检索到  24499  条相关信息

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他们的职业发展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角色认同都和老一代有着显著的区别。如果说老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动机以经济为主,工作仅仅是工作,最终的职业归属指向农民;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由于自身务农经历有限,对农民不仅有一种身份上的回避,更有一种职业上的抗拒,城市里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也...

作者:郑欣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初级关系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而次级关系的重要性在逐渐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正式、更加非人化和科层化。城市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需要抵制对于流动人口的歧视,各国际机构和国家、地区不断呼吁通过融合使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作者:李勇 刘国翰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简单而言,移民的心理适应,是移民社会适应的最高层次,因为心理适应的结果最终决定着生态移民能否对现有的生存环境和社会角色产生认同,影响着他们能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适应。这里对生态移民心理适应的考察主要集中在移民对当前居住社区的认同,以及对当前身份的认同。

作者:冯雪红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鉴于生态移民搬迁后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主要以狭义的“生活方式”概念为参照来考察生态移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及其适应,也即指他们生产活动以外的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居住、饮食、出行、衣着、语言、转经、闲暇以及消费几个方面。

作者:冯雪红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本文从海拔高度、生活方式、衣着服饰、现代住所以及交通方式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果洛村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作者:冯雪红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本文主要从喇嘛与寺院、转经与丧葬、教育问题、语言交流问题四个方面来概述果洛村藏族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性。

作者:冯雪红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经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建设,宁夏南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移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实施重点区域生态移民,既是多年扶贫实践探索出的成功道路,也是解决宁夏南部地区贫困问题的现实需要。但生态移民是在较大地理空间内实施的迁移行为,移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导致他们在迁入地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与移民个...

作者:束锡红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本文对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模式与机制,获得具体非农职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越年轻的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水平越高。在最年轻的农民子女队列中从事过非农职业的比例接近100%。从时期来看,职业非农化的水平在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并无显著变化,1980年代中期后才逐步上升。职业非农化有着特定的年龄模式,成年早期是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高峰时期,...

作者:李丁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