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本章主要探讨了以大病统筹为主要特征的新农合制度在破解农民“看病贵”问题上遭遇的困境。
儿童校外生活是指儿童放学后在学校以外经历的生活内容,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领域。本报告基于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儿童校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儿童校外生活保驾护航;儿童校外活动丰富多样;儿童校外生活学段特征明显;儿童参与课外培训越来越日常化;母亲比父亲更重视儿童校外生活,参与程度更高;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与其身心发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儿童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发展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
校外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生活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自编《校外生活时间利用表》考察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儿童在上学日和周末的校外时间利用状况、特征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上学日,虽然学校作业占据了儿童最多的校外时间,但休闲、娱乐时间也得到保证,主要方式包括自己玩耍、去小区露天场所等公共场所...
本文从对课外教育的概念、理论梳理入手,通过数据分析重点观察了中国儿童参与课外班的情况和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课外班参与和花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差异、学校差异、家庭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差异明显,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课外教育参与情况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流动儿童要好于留守儿童,城市优质校儿童课外教育投入最大,农村普通校儿童存在自我放弃...
科学合理地安排儿童作息时间,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自编《校外生活时间利用表》考察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儿童的作息时间安排;到校、离校时间和在校时长;儿童上下学时间、出行方式;“谁陪孩子上学”;“放学后孩子去哪儿”;儿童“放学后和谁玩”等事项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发现:(1)上学日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9小时7分钟,户外活动37分钟;周末约能多睡1小时...
本报告利用“中国儿童校外生活调查”数据,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儿童的假期校外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儿童假期生活照料以父母和(外)祖父母照料为主,校外生活包括课外班、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的参与率较高,且假期睡眠状况良好。城市和家庭背景良好的儿童假期校外生活的参与率更高。相比于兴趣班,儿童在课外班类型上更偏好补习班。不同父母外出务工状况和不同学段儿童的...
关于儿童校外生活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儿童校外生活的作用发挥。本文从家长和儿童两个角度考察了他们对儿童校外生活的总体评价情况。研究发现,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儿童的校外生活,在校外生活的时间投入方面,母亲的投入显著高于父亲;家长对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视程度、对校外生活的看法、对校外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及效果评价等均存在人口统计学差异;儿童对校外生活的喜欢程度、总体满意度、效果评价等也存在...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需要明确减负的根本目标是提高质量,要准确把握减负的时代特征、具体内涵,聚焦减负重点,辩证落实减负举措,减去不必要负担的同时必须增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时期根据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呈现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举措,取得了既定的成效。但减负问题仍然以不同形式呈现,主要原因是社会竞争在教育领域的传递和折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政绩观作祟,其他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校外教育制度的演化推动了校外教育蓬勃发展。1985年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校外教育的重要地位,1987年进一步明确了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以促进校外教育事业的普及和规范化,推动校外教育机构建设,并形成了指导校外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以来,校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问题成为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指...
相对贫困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