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乡村史     检索到  21449  条相关信息

本文认为,乡村社会治理的目的是实现村民公共利益最大化,促进乡村安定兴旺;满足乡村振兴乡村善治需要的关键是建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机制,排忧解难;满足乡村振兴乡村善治需要的技术路径,运用现代化思维,关键是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贤培育、“三治”统摄机制的有机结合。

作者:孙鹤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短板以及任务最艰巨最繁重之所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是世界乡村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场域的具体展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理论内涵包括粮食安全前提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建引领下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共同体导向的乡村现代生活、现代性条件下的人与自然和...

作者:李宜航 邓智平 廖炳光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本文讲述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的三种类型,即智能化农业技术、农村电子商务及数字化乡村治理。首先,本文阐释了智能化农业技术与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案例讲述了智能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其次,本文介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特点与发展历程。最后,本文讲述了数字化乡村治理的三个层面,即在乡村社区管理层面的应用、在乡村治理网络建设中的应用,以及在促进乡村内生力量发育方面...

作者:吕程平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本文认为,乡村社会冲突问题的根源在于实际运行的一系列制度规则的缺陷。这些制度在构造基层政权的角色、权利义务及其和村民的社会关系方面,存在着内在的价值、目标和利益紧张。此产生冲突的根源是乡村政治整合的困难。

作者:张静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在中国近代化的百年中,面对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曲折发展中,传统的乡村秩秩序和格局被打破,新的秩序和格局尚未形成,农村社会表现为转型发展中的颓废和没落。工业文明的兴起取代农耕文明即便是历史的必然,但农耕文化穿过近代直至今天仍然根植于中国人的生活中。”对农耕社会改造”不是放弃农业和乡村,而是在更高层次、用现代理念开创新型农业文明和现代乡村社会...

作者:潘晓成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在20世纪整整一百年的现代化变迁中,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貌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缠结着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发展的乡村治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90年代下半叶以来,围绕着村治问题,在学术界形成了一个由多个学科进入并引起国内外关注的少有的学术热点。本研究力图通过对双河口村村治历程的观察,阐释在20世纪的现代化背景下有...

作者:吴毅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大运河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沿岸地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本报告考察大运河沿线省市区域内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乡村产业振兴困境的合理化方案,为乡村振兴探求更多的发展模式与可能性,以求在更广范围内实现物质文明...

作者:王雪莹 罗衍军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总体要求中,乡村产业兴旺居于核心地位,以乡村产业发展推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现。因此,探讨当前盐津县的农业产业发展对乡村社会产生的影响,对于理解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章的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时有效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促进了乡村人口流动,对乡村社会...

作者:李文钢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