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中国能否以及如何建设福利社会?本文认为,按照底线公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一条最切实可行的道路。为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回顾了底线公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概述了底线公平制度结构、基本机制和原则,总结出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主要特点,认为据此可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动态均衡,增强社会福利的自我维持能力,收到以较小成本获得较大福利、最大限度地防止福利依赖、大幅度地降低社会紧...
灾害救助的基本政策目标是满足灾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社会交往、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Maslow,1970)。由此,从满足灾民需要的角度看,随着灾害救助水平的提高,灾害救助政策的焦点必然从关注灾民的生存和安全向社会交往和自我尊重转移,相应的,评估灾害救助政策的重点也必然从客观的生活条件转向灾民的主观感受。因此...
公平和发展,正如鱼和熊掌一样,人人希望兼而得之。其实,二者虽有相统一的一面,但又常常是相矛盾的。公平本身是有矛盾的。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之间,如果坚持了起点公平,但因为每个人、每个地区的条件不同,结果未必公平;如果坚持了过程公平,但因为起始条件不同,结果也未必公平;如果坚持结果公平,起点或过程就未必公平。可见,三者之间,可能顶多有两者可以保持一致性...
2005年是中国教育公共政策发生宏观转向的转折之年。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教育在数量、培养能力上大规模扩张,极大地增加了国民的受教育机会。但由于国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种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系统经营创收的“产业化”模式来支撑的,从而导致了高收费、乱收费、钱学交易、择校热等种种乱象,加大了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学校差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
对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评估需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需要根据某种理论基础建立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本章在回顾前人对社会保障公平评判指标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学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行性、一致性、发展性等原则,设计了静态公平(包括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动态公平、适应性、非均衡度量、城乡均衡度量等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
本章主要介绍了文化权利的公平性及其保障措施,我国文化公平的现状分析,推进我国文化公平的思路与对策等内容。
本文主要测度我国区域之间的义务教育公平程度,对义务教育公平度测度的指标选择、方法选择、区域选择做详细说明,深入分析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将全国31个省份分为东、中、西部区域,从而进行区域间和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公平度测度。
社会公平具有多元维度,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社会背景下,其主要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尽管环境破坏、性别歧视、种族或民族歧视、虐待老人和儿童等不公平现象大量存在于人类社会,但经济不平等仍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当今时代,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不均是社会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因此,对社会公平应集中于经济维度加以评析。本文将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按照市场转型理...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