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从农村学校生源、基础教育资源、办学导向、课程教学、师资状况、师生互动、组织制度等多重视角审视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秩序的运行困境及其对农村子女学习成长的影响;从文化的视角探讨农村子女所处的教育场域和他们所面临的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迷茫;以高考招生改革为例,分析了教育政策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以及对农村子女高等教育获得的制约。
薄弱学校的问题由来已久,已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山东省经过“全面改薄”工作的推动,其基本办学条件有了不同程度改善,下一步,强化薄弱学校的内部管理成为改“薄”的重点工作。现代科学管理视角旨在通过提高管理效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学校作为完整组织结构,应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改变薄弱学校的现实存在问...
为全面了解教育对农民工子女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对其分层和流动可能产生的影响,笔者进一步将关注点聚焦在教育的具体过程上,分别对具有行动者特质的学校、教育实践者、家长及农民工子女的现实处境、应对策略及实际互动进行了深入剖析。因为,正是依靠上述行动者的共同参与和互动,学校教育才得以实现,而教育对农民工子女所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形成。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对上述章节所做的...
本文通过对两类学校之间差异的描述,来展示流动儿童在城市的就学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农村教育教学改革阶段及其特征,厘清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当认真应对的基本关系问题,反思性构建未来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变革路径,对于促进农村教育教学发展,实现农村教育教学的乡村振兴功能,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号营村的学校教育。首先,分明朝之前、明清时期、1905~1949年、1949年后四个阶段叙述了号营村学校教育的历史演进。其次,以清末民初的私塾教育和20世纪80年代的集资办学的教育实践为依托,分析了内嵌于村落社会的学校教育,探讨了号营村学校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最后,从教育产出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学校教育对村社的回馈、跨越城乡的号营学校教育...
地震过后,灾区人民在巨大的悲恸下重新振奋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面对灾难,迎难而上,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的行列之中。在灾区人民三年多的奋力抗争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灾后重建初见成效,灾区人民的生活重获光明。然而,灾后重建并不能够一蹴而就,面对灾区百废待兴的基本现状,重建还将是灾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1年5月初...
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演变分为奠定发展时期(1949~1978年)、调整发展时期(1979~1992年)、平稳发展时期(1993~2000年)、蓬勃发展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时期,选择代表不同立法主体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对不同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数量变化、内容变迁、特征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历史经验。在研究...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